veket官方网站论坛

veket

 找回密码
 要注册
搜索
查看: 1699|回复: 0

[转帖] 壶与文人相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9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壶通大道”是作家王蒙在鉴赏葛韬名壶留下的墨宝。这四个大字伴随这位耕陶儒子制作的“掇球”壶和“石瓢”壶正在上海南京东路558号5楼陶瓷博览中心展出,吸引了许多紫砂壶迷的眼球。

    “掇球”壶最早由晚清的邵大亨制作,后经民国的程寿珍斧正,已成为紫砂艺人入门必修的临摹之课。该壶是紫砂光器的经典佳作。壶纽、壶盖、盖身分别由三个圆球形制成。其中壶盖夸张挺拔,大中小三球重叠。葛韬所制“掇球”壶,采撷历代名手之长处,使壶产生古拙端庄、和润浑厚的感觉。他还在壶嘴中下大功夫,使其俊秀祥和,恰似翩翩少年,具有君子风度。在壶肩与颈的处理上恰到好处,使其与时代气息合拍,肩宽平和,颈长挺拔,好不潇洒脱俗,该壶展出不久,即被壶迷购走。

    葛韬制作的“石瓢”壶,继承传统造型,又注入时代气息。壶身体态饱满而不臃肿,线条简洁而不硬化,壶嘴挺直而不失秀气,壶盖平淡而又充满拉力,更为神奇的是壶把力度正确,角度自然舒畅,略显上翘;壶身似有棱边,精细过渡,非常服帖。在制壶过程中,葛韬十分注意三角对称的运用,十分注意曲线与引面的结合,使该壶昂头挺腰,十分了得。名家评述该壶风流倜傥,器宇轩昂,更有骨子里的沉稳。简直就像恩师顾景舟所作。紫砂壶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文人相通。伴随历代文人墨客的忧喜悲乐一齐走了过来。葛韬出身制陶世家,六百年香火的葛记陶业差不多可追溯到明朝正德年间诞生的那把“供春”壶。那时候,丁山一带制陶业十分兴旺,金沙寺附近有许多制陶作坊,寺里的老和尚为喝水方便,也许就做了世上第一把紫砂壶。当时有个叫吴颐山的官人带了书童龚供春看老和尚做壶,他也模仿寺旁银杏树上的树瘿纹样,做了一把紫砂壶,后人把这把壶奉为紫砂壶的开山鼻祖,这是因为经龚供春之手,紫砂壶才有了艺术生命。人们都知道“供春”壶,后经名士储南强之手,才辗转回到博物馆供人鉴赏,却少有人知道储南强的侄子储安平的坎坷经历。而葛韬不但知道这位光明日报原总编辑,也知道蒋南翔、潘汉年、徐悲鸿和虞兆中等文人名士都是从宜兴走向中国、走向世界的。他自己也喜欢交文人朋友。葛韬制壶要与文人相通,他说:没有文化底蕴的紫砂壶就没有生命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veket官方网站论坛,veketx官方网站论坛,微器人 ( 粤ICP备 11052856 )

GMT+8, 2025-5-4 18: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