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传统观音的定义
传统观音是指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铁观音,传统工艺流行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事实上,当时的铁观音只有这一种制法。大约在2000年左右,轻发酵制法逐渐兴起,由于该制法可以更容易发挥出铁观音品种迷人的兰花香特征,绿茶区的消费者也更容易接受,出于市场推广的需要,轻发酵制法在短短的几年间成为绝对主流、并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而善于制作传统观音的师傅普遍都无法跟进、大多退出茶叶生产领域,传统观音也从市面上消失。
2、不得不提到的背景
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茶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国家专营,中茶公司掌握了所有的资源,铁观音业界同样是如此。在八十年代中期前,铁观音生产都处于中茶公司的掌控之下,包括产品评审、技术人员培训都由中茶公司负责,各村镇的集体茶厂也处于中茶公司的领导之下。在这一整个时期,铁观音遵循严谨的标准制作,产品定级也非常严格。而中茶公司在各乡镇都有专门的收购点,核心技术人员几乎都是安溪籍、且为茶叶大中专学校的毕业生,拥有很高的技术与评审水平。
各村镇的茶厂根据中茶公司颁布的标准进行生产,毛茶产出以后,中茶公司会派审评人员上门进行评审、定级以及定价,如果茶厂数量较多,那么评审工作可能需要整整一天。定级完毕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各茶厂将毛茶运送到中茶公司指定仓库,然后根据库房提供的产品数量到财务部门结算,价格则为前些日审定的价格—— 那个年代没有弄虚作假这种说法,交易过程非常顺畅。一般来讲,一级的茶叶收购价可以达到3.8~4.0元,而且只是大宗茶的毛蟹品种,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当时的猪肉价格在1.8元左右,以实际购买力换算,当时的一级茶价相当于今天的毛茶30~40元之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今天上好的统茶价格不过十余元。
由于高档茶可以带来更多的外汇,中茶公司对于提升茶叶品质非常积极,在整个70年代,茶厂技术人员的培训活动是非常频繁的,每个工序都有专门的培训,关键工序如晒青、摇青和焙火都有专门的师承,应该说这是一套非常良好的体制。
大约在85年左右,集体茶厂在承包制大潮中纷纷解体,代之的是以数量较多的小茶厂,随后国家放开茶叶经营,中茶主导的时代宣告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