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ket官方网站论坛

veket

 找回密码
 要注册
搜索
查看: 1692|回复: 1

[转帖] 从一首小诗说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23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在二十世纪的西方,有位名苏本华的哲人说,世界的本质是非理性的意志,世界由盲目的意志统治着。还有同时代的佛洛伊德也看重潜意识,强调创作中个人动机与心理情绪作用,认为潜意识是最真实的。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借鉴了这一说法,也参照了当时意识流小说的写法。在我落笔前,并无系统的概念或提纲之类,信笔而走,全凭借自然的思绪。如倾盆而散的水流。对比中国传统的作文方式,有点荒诞的味道,斗胆帖了上来,是觉得论坛的朋友当是宽容而友好的,如果全文的确无可取之处,也请万万见谅。

————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据说,这首诗出自皎然之手。他是陆羽的好友之一,作为一位僧人,妙解茶意。就“僧”的身份而言,当是最能读透人生的,想来他手中的茶盏更有俗人难以企及的韵味。从诗的方面看,二十字当是字字精妙,有独特的意象,从这意象里味茶,是我今日的尝试。

诗歌的源头是《诗经》,这种四言诗的形式简单朴拙,从自然而来,归于人生,或从人生的苦乐里去参看大自然。这就是诗的手法中最关键的“比”、“兴”之意味。人不是孤独的,与人相牵系,与自然息息相通。人秉七情,自然间也有四季之节律,阴阳之两割等。这些物理而客观上的特质,成为诗歌的写板。而诗人是秉天地灵气之特殊群体,有超凡的智慧,解写心中之情。发情于内,写情于外,观于世间,而为诗者。诗是精美的,因为其格式的严谨,概音节之匀整、音律之平仄;又及、意象之独特处的完美。用意象写心中之意是比兴的延续。即用自然间可观可实感之物,影射如风如梦的心内涌动的情思。

文学史上的抒情母题大致有几类,一为远别之思念,二为佳人之吟咏,三为乡关之恋。概人生之悲苦不远此三类。“悲莫悲兮生别离”,生而远别,如“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是人类最基本、最广泛的哀吟。人怕孤独,与亲人别,与恋人别,与友人别,“高处不胜寒”呵,况耳闻目睹叶落而花萎,人生又到秋。月虽犹能圆,而人间已然一片萧瑟、零落之象。

“九日山僧院”中的“九日”概写时间为重阳之“九月初九”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这首诗里很是宁静,并无人间处处欢腾之象。由“僧院”而看,四处一片清冷之气。当为深山。依山而居的人,多是“不慕荣利”之人。听山泉于月下,观松色于风中。明代才子文征明,深谙茶事,曾留于世多幅丹青。从卷面看,皆于深壑之处,有茶者拄杖而往,童者抱琴而随。流泉洗琴心。这里当是 “柴门反关无俗客”,况这里的茅屋似并无门可关,清简至一长案而已。友人隔案而坐,面色从容清淡,并无喜色,亦无怒色。案上有书一卷。

据称陆羽生活在儒、道、释三教寻求融合的时代,而茶道便是三教平和而立的支点,其内有“孔子惬意的平静,老子的犀利淋漓,以及释迦牟尼那缥缈的风韵。”茶道便是一种亦庄亦谐的艺术。陆羽的茶道重在过程的完美,那是一种精细而吻合人的心灵的奇妙境地。到了宋代,人们重于茶的研制,以“斗茶”为乐,偏重了物质的形式,精神似乎便沦丧了许多。明代饮散茶,出现了多位专门的茶学者。时多重茶镜与精神。花竹茅屋,月下吹火,白瓷细乳,一片精致与唯美,像词里的美人。当然,一切精工细备,为了营造精美而脱俗的意境。我用“意境”二字,意在茶事与诗歌本质里某种相通相融的东西,这就是人类普遍追求的解脱之道。
 楼主| 发表于 2008-8-23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推重诗歌,中国尤推崇诗人的地位。屈原。李白。杜甫。诗人是天生的,惟有诗人的敏锐,能参透人生的真谛,上下求索,为人类寻解脱之道。诗歌里便是人类最精细最高妙的探求。“松风吹解带,明月照弹琴”,是文人追求宁静与淡泊,追求心灵上无拘束的自由,如月色无纤尘的境遇。“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人类在花朵上寄托的情感是洁净而深挚的。从屈原的香兰开始,花开花落成全了人类理想的极致。求而不得。开而易凋。《桃花扇》里有云: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张爱玲女士最能看透人生的悲凉,她说,常人再好,也只不过是撞破了头,血滴在扇子上,开成了桃花。逝者如斯,一样是日升月落,何以生命如此脆弱。“惜春常怕花开早”。生命有情,生命无情。送了我们来,何以如此吝啬,竟于一无所予。生命的凋零之音,催白了几多黑发。

曾有人盛赞菊花,说,不是这样的季节,开不出这般品格烈而傲的花朵。士子爱菊,因她繁华落尽而真淳毕现,其清冽之气弥满了整个秋季。一句“人比黄花瘦”,道尽生命凄凉里仅有的唯美。还有这秋天为伴,还有这暗香盈袖,凡尘俗事,且先忘之红尘罢。

当然,此情此际,喝酒是不应当的。“一片春愁待酒浇”,可是,“一寸相思一寸灰”呵,酒是命运的傀儡,只会加重生命 的沉重感。除了李白,凡人还是喝茶罢。

寺院里的钟声正穿透山宇的宁静,化进天宇的深处。东篱的菊花正肥美,泉水在炉火上渐渐熟透。席地而坐也可,风里有松树的味道,望一望天宇,身体也是清风了。一缕清香正化成生命,她也开始生长了,在望不见的地方,开成另一种永不凋零的年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veket官方网站论坛 ( 粤ICP备 11052856 )

GMT+8, 2024-6-3 00: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