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ket官方网站论坛

veket

 找回密码
 要注册
搜索
查看: 2741|回复: 1

[转帖] 罗廪:山堂夜坐手烹茗的隐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23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历代隐士中,罗廪是相当奇特的一位。他的隐居生活就是植茶、制茶与品茶。茶与罗廪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他在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明朝后期神宗万历年间,神宗深居宫中,长期怠政,宫廷两派倾轧激烈,天下肃然,生灵涂炭。一些读书人见朝廷黑暗,不愿入仕,因而隐居山林,罗廪就是其中一位。

罗廪,字高君,宁波慈溪人。慈溪产茶从唐代开始,是当时出产贡茶之地地。据嘉靖《浙江通志》载:“慈溪县岗上,有宋丞相史嵩之幕,殿师范文虎因置茶局,贡茶,每岁清明前一日,县令人山监制茶芽,先祭史墓,乃开局制茶。”

生长在茶乡的罗廪自幼耳濡目染,生性喜茶。他眼看朝廷昏庸,政治腐败,于是淡泊功名,选择了隐居生活,“隐居以求大志”,开辟茶园,亲自植茶、制茶、造茶、品茶。他以茶为伴,以茶为乐,安贫乐道,悠然自得。

历经10个春秋,倾注其心血《茶解》于万历33年(1605)终于问世。全书共约3000字,前有序,后有跋,分总论、原、品、艺、采、制、藏、烹、水、禁、器等十目,论述了茶叶栽培、采制、鉴评、烹藏及器皿等各方面内容。记述论断,即符合科学,又富有哲理。他在该书总论中述及:“余自儿时性喜茶,顾名品不易得,得亦不常有,乃周游产茶之地,采其法制,参互考订,深有体会。遂于中隐山阳,栽植培灌,兹县十年。春夏之交,手为摘制,聊足供斋头烹啜。”毫无疑问,此书为罗廪立志不渝,锲而不舍,总结前人经验,亲自全过程的实践的结晶。生活于同时代的,对茶事深有研究的老乡屠本畯对他深为钦佩地说“罗高君性嗜茶,于茶理有悬解”。他为《茶解》作序言说:“其论审而确也,其词简而赅也,非眠云跋石人不能领略。”武陵龙膺君在书跋中也说:“语语中伦,法法人解”,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罗廪认为,“茶能通灵,久服能令人升举(即羽化成仙)”,高度赞赏茶的功效。但他认为,“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笃好不能得其当。盖知深斯鉴别精,笃好斯修制力。”这就是说,茶中的奥妙的道理,不是深知茶性和笃好茶的人是不知道的,只有对茶有深切的体验和认识,才有鉴别的能力,才能长期品味茶味。

十年的辛勤耕耘,罗廪对植茶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成果:“秋社后,摘茶子水浮,取沉者。略晒去湿润,沙拌,藏竹篓中,勿令冻损。俟春旺时种之。茶喜丛生,先治地平正,行间疏密,纵横各二尺许。每一坑下子一掬,覆以焦土,不宜太厚,次年分植,三年便可摘取。茶地斜坡为佳,聚水向阴之处,茶品遂劣。故一山之中,美恶相悬。”即否定了唐宋以来的“植而罕茂”的传统,又提出了“覆以焦土,不宜太厚”的种植技术,这在当时来说是先进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8-23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炒青绿茶的手工操作方法,罗廪也有深切的体会。在《茶解》中总结和所载的炒青制作技术要点是:采茶“须晴昼采,当时焙”,否则就会“色味香俱减”。采后萎凋,要放在箪中,不能置于漆器及瓷器内,也“不宜见风日”。炒制时,“炒茶,铛要热;焙,铛宜温”。具体操作时,“凡炒止可一握,候铛微炙手,置茶铛中,札札有声,急手炒匀,出之箕上薄摊,用扇扇冷,略加揉担,直至烘干。”这段记载,系统介绍了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有关杀青、摊凉、揉捻和焙干等全套工序及技术要点,在这之后,罗廪接着强调指出,杀青后要薄摊用扇,原料要新鲜,叶鲜,膏液就充足。杀青,要用“武火急炒,以发其香;然火亦不宜太烈”。炒后,“必须揉担”,如安徽休宁的松萝,在选拣以后,还要“将叶摘去叶脉”,然后再炒制。亲身的生产制作实践,使得罗廪对制茶的工艺了然于胸。这在当时的文人中是少见的。这些经验,被一些茶学专家称为是是我国也是世界古代茶书中有关制茶最全面、系统和精确的总结。

水,是茶的载体;离开水,所谓茶色、茶香、茶味便无从体现。因此,择水理所当然地成为饮茶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代论水的主要标准不外乎二个方面:水质和水味。水质要求清、活、轻,而水味则要求甘与冽(清冷)。而罗凛认为 “水不难于甘,而难于厚,亦犹之酒不难于清香美冽,而难于淡。”水还贵其味在醇厚,形成了自己对水的独特感受。当然,他也看重宜茶水品的“甘”。只有水 “甘”,才能出茶味。他在《茶解》中说:“瀹茗必用山泉,次梅水。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

为了获取清洁甘冽的水,除注意选择水泉外,古人还创造了很多澄水、养水的方法。田艺衡《煮泉小品》说:“移水取石子置瓶中,虽养其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这种以石养水法,其中还含有一种审美情趣。而罗廪通过自己的实践,提出了灶心土净水法。他说:“大瓷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热投之。”后人认为,经这样处理的水还右防水虫孳生。

罗廪不遗余力的植茶、制茶实践,从根本上说还是为了品到好茶。品茗是一种境界,他写到:“山堂夜坐,手烹蚕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倾泻人瓯,云光缥渺,一段幽趣,故难与俗人言。”品茗意境的空朦雅致,在这段话中表露得淋漓尽致。通过自己的品茗感受,罗廪对唐朝著名的卢仝七碗茶诗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茶须徐啜,若一吸而尽,连进数杯,全不辨味,何异佣作。卢仝七碗亦兴到之言,未是实事。”好茶需要慢慢的品,需要小口的喝,如卢仝一般大碗喝茶,茶味如何能辨?茶的品质的好坏也体现在茶的香味上,他在论及茶香时认为:“香如兰为上,如蚕豆花次之。”体现了他在品茗中的特殊功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veket官方网站论坛,veketx官方网站论坛,微器人 ( 粤ICP备 11052856 )

GMT+8, 2025-5-4 15: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