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 饮
中国人把饮茶既看作一种艺术,环境便要十分讲究。高堂华屋之内,或朝廷大型茶宴,或现代大型茶馆固然人员众多,容易形成亲爱热烈气氛,但传统中国茶道则是以清幽为主。即使是集体饮茶,也决不可如饭店酒会,更不可狂呼乱舞。唐人顾况作《茶赋》说:“罗玳宴,展瑶席,凝思藻,间灵液。赐名臣,留上客,谷莺转,宫女濒,泛浓华,漱芳津,出恒品,先众珍,君门九重,圣寿万春。”这里讲朝廷茶宴,有皇室的豪华浓艳,但绝无酒海肉林中的昏乱。皎然则认为,品茶是雅人韵事,宜伴琴韵花香和诗草,看来皎然确实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和尚。所以,他在《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中说:
晦夜不生月,琴轩犹为开, 墙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 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栽, 风流高此会,晓景屡徘徊。
这场茶宴中有李侍御、潘述、汤衡、海上人、皎然,其中三位文士、官吏,一个僧人,一个隐士,以茶相会,赏花、吟诗、听琴、品茗相结合。陆羽、陀然、皇甫兄弟留下的茶诗或品茶联句甚多,可见在唐代,虽然也强调茶的清行俭德之功,但并不主张十分呆板。唐代《宫乐图》中,将品茶.饮撰、音乐结合,亦颇不寂寞。当然,在禅宗僧人那里,这种饮法是不可以的。百丈制禅宗茶礼,正式称为茶道,主要是以禅理教育僧众。皎然、百丈同为唐代僧人,但其饮茶意境大不相同。
宋代饮茶环境各阶层观点不同。朝廷重奢侈又讲礼仪,实际上主要是“吃气派”。有礼仪环境,谈不上韵昧。民间注重友爱,茶肆、茶坊,环境既优雅,又要有些欢快气氛。文人反对过分礼仪化,尤其到中后期,要求回归自然。苏东坡好茶,以临溪品茗,吟诗作赋为乐事。
元明道家与大自然相契的思想占主要地位。尤其是明,大部分茶画都反映了山水树木和宇宙间广阔的天地。唐寅《品茶图》,画的是青山高耸,古木杈丫,敞厅茅舍,短篱小草,并题诗曰:“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前已得前人法,蟹服松风联自嘉”。晚明初清,文人多筑茶室茶寮,风雅虽有,但远不及前人胸襟开阔。文人们虽自命清高,而实际上透出无可奈何的叹息。如《红楼梦》中妙玉品茶,自己于小庵之中,虽玉杯佳茗,自称槛外之人,实际不过寄人篱下。自命清高而卑视刘姥姥,与陆羽当年“时宿野人家”的品格相去远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