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茶学家、中国十大茶叶专家之一张天福老先生在1996年根据《礼记·典礼》、陆羽的《茶经》以及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并结合自己事茶七十余年的心得提倡的“中国茶礼”在海内外茶学界和茶文化界都引起了非常大的影响,以张老的解释就是“中国茶礼,俭清和静”。俭即勤俭朴素,清即清正廉明,和即和衷共济,静即宁静致远。
张老提倡的茶礼思想出现在我国正大张旗鼓地进行经济建设的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其时祖国的茶叶事业和茶文化氛围正欣欣向荣,各地的茶庄、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茶礼思想的提出,为中国茶文化思想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兹从五个方面讨论之。
一、 茶 礼 的 意 义中国自古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唐刘贞亮在茶十德中“以茶利礼仁”和“以茶表敬意”,可视为茶礼的核心,刘贞亮以“礼仁”并言,最得儒家文化之精神。孔子的“礼”,是“仁内礼外”,仁礼二者是统一的。孔子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如果不仁,怎么可能达到礼呢?这是孔子的创造性,在仁与礼的关系展开中,礼应是表达仁的恰当形式,仁又是通过礼才能得到合适的表达,才是合理的。《礼记·仲尼燕居》说:“礼也者,理也,”《礼记·乐记》又说:“礼者,天地之序也”,这就使儒家的礼仪形而上的角度得到论证,也就是说,礼作为天道成为自然而然了,所以,《礼记·典礼》中:“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成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交;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理朝治军, 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在中国的民间中,还流传男女谈婚论嫁以茶为礼的习俗,男方向女方馈赠茶叶等物,称下茶礼,女方接受聘礼叫做“受茶”,或称茶定,举行结婚典礼时,男女双方都要向前来贺喜的宾客敬茶,并要恭敬地向长辈献上香茗,以示孝敬,结婚为什么要以茶为礼呢?因为茶树是一种根深叶茂,不怕风吹雨打的四季常青植物,定婚以茶为礼,象征着新婚以身相许永不变心,愿与新郎白头偕老的意愿。结婚后也像茶树那样枝壮叶茂,果实累累,以示婚后儿孙满堂,家族一代比一代兴旺发达的吉祥之兆。明郎瑛《七修汇稿》谓“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也,”此外,宋人《品茶录》、王象晋《茶谱》、许次纾《茶疏》等著作对此均有内容相似的记述。用茶叶祭神祀祖,在古代的中国也成为一种民俗,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梁朝萧子显《南齐书》中谈到,“南朝时,齐世祖武皇帝在他的遗诏中有:“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的记载。事实上,这种习俗在我国不少产茶区沿用下来。在日常生活礼仪习俗中,茶也是一种不可能不少的生活必需品,王安石《同熊伯道自定林过悟真》有谓“与客东来欲试茶”,陆游在《晚兴》中谓“客来散茶甘留舌”,并且一些寺庙中,僧人还设有茶宴品茶论道,宋代饮茶兴盛,以茶为礼,也是士大夫之间君子之交的一种风格与特点。茶被人们仰之为崇高的道德象征,人们对茶就不仅仅是偏爱,而更多的是恭敬,并引以为楷模,所以以茶为礼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
二、 关 于 俭 “俭”在汉语中最初的意义即俭约、节省和克勤克俭。白居易《与微之书》:“量入俭用,亦可自给。”同时又能有贫乏不丰足与表示卑谦之意思,古人用的最多的 “俭”的组合词是:俭朴、俭约、俭素、俭薄。俭朴即俭省朴实。白居易《策林·黄老术》:“夫欲使人情俭朴,时欲清和。”而俭约即俭省节约。《管子·禁藏》:“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此皆乘至盛而不返道理,不居卑退处俭约之患也。”俭素即节俭朴素之义。《后汉书·刘虞传》: “虞以俭素为操冠敝不改,乃就补其穿”。+ 新中国领导人毛泽东主席,亦爱茶,平素重俭。他宴客只用家常便饭,喝茶连茶渣也一起吃掉。“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因之俭而生之廉,因之廉而生之威,也因此而具有着高尚的人格,更让人尊敬。茶之德行,俭是本性。陆羽所著《茶经》反复强调了一个“俭”字,在“一之源”中,谈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五之煮”中,提出了“茶性俭”。在 “七之事”中,引《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又陆纳任吴兴太守时,谢安来访,仅设茶果,他侄子嫌寒酸,另备佳肴珍馐,陆纳责他败坏了清白家风,打了他四十大板。陆羽对煮茶之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以上所陈众义,皆可见一个俭字,主要是指朴实、俭省、节约之美德。中华传统尤其儒家长期以来非常重视这种美德,把其视为至宝,认为非此德无以长久,故儒家把它做为一种可贵的价值理念和做人的基本原则。 陆羽《茶经》所强调的“俭德”,则是以茶性本身所具有的朴素之性,倡导一种朴实古雅的茶文化本质。俭,饮而有节,茶不可多饮,不可过饮,茶品及茶具不可过求奢侈,总以节俭为茶人美德。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文化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三、关 于 清茶性清淡,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清,可以清心。名茶多出深山幽谷中,最具大自然的清水灵泉之气,外形清秀,香味清幽,最能清人心神。一杯清茶,清淡无奇,但却丝毫没有简慢的意味,而且让人生出一种清风怡人的感觉,一切更深的文化内涵便由此生衍。“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寂,三碗搜孤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轻风生。”唐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这首茶诗代表了喝茶的至高享受,让人到达至高的精神境界。茶的利用很不一般,鲜活的充满生机的嫩叶,经蒸炒烘干制成为无生命的东西,而在饮用时,在冲泡后所感受到的茶的香,茶的韵,仿佛又获得新的更美好的生命。茶的价值就是在这死后复生的过程中得到体现的。茶向来被认为是清高之物,苏轼的《叶嘉传》中就赞誉茶的秉性恬淡清白、品格清高,“少植节操,胸怀大志。”韦应物《喜园中茶》有“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凡尘,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皎然的《饮茶歌诮崔使君》有“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都由茶的清高联系到饮茗,被视为高雅脱俗之士。可见历代文人墨客从茶的品饮中感悟到茶之清,由茶汤的清浊升华到为人的清廉,延伸到人的品质上的清白,即由物的清俭深化为人格与道德的象征,也由此在历史上出现了以茶代酒的清正廉明之风。清朝康熙和乾隆皇帝举行臣僚大宴会也只是喝茶吃点心,而不用丰盛酒宴。明李贽写了《茶夹铭》:“我无老朋,朝夕唯汝。世问清苦,谁能及子。”“夙兴夜寐,我愿与子终始。”“子不姓汤,我不姓李。总之一味,清苦到底”。很富有深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