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很多普洱茶的文章,对普洱茶概念各执一词、从说纷纭。好似只有一个“乱”字方能诉尽其原由。
在此把我对普洱的认识贴出来,以供诸位茶师在茶余饭后践踏一番,好助茶兴。
普洱茶概念的形成有多种因素,现总结如下:
1、历史学家的说法 “地域说”
凡生长在“普洱”地域内的大叶种茶都称为普洱茶。大概以明朝设立的“普洱府”为标准。由北至南,北边包括现在临沧地区的凤庆县、保山市的部分地区、大理市的南涧县,主要地域在临沧地区和思茅市境内,至南涵盖西双版纳州。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云南茶叶只有炒青、另为了运输方便产生了紧压茶。后来由吴学农先生提出“以茶救国”,大批有识之士投入到茶叶研究中来,才产生了人工发酵的工艺。当时出口的发酵茶称为 “普洱红茶”或“滇红”。由范和钧先生筹建的福海茶厂和顺宁茶厂生产。以下文字引自邹家驹对历史的考证:
云南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在生产一种叫晒青的茶。借助阳光的热力干燥茶叶或许是绿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当社会进步,生产出能将温度提高到一百多度的烘干机,在很短的时间内干燥大批量的茶叶时,落后费时的晒青方式在经济发达地区消失了。烘干机的使用,给绿茶一个漂亮的定格,提高了香气滋味,口感更加宜人。云南穷,采茶制茶的又多是少数民族,家里的金属制品只有三件:砍刀,火塘支架和铜锣锅。哀牢山脉的崇山峻岭又阻隔了外来信息向滇南的传播,别说烘干机,连生产炒青的条件都没有。晒青茶象一个五大三粗的高原汉子,粗犷淳朴,又苦又涩,虽然制成的贡茶曾经有过辉煌,但更多的时候只能去对付西北的牛油膻羊,而不能在中原大地同绿茶家族的小姐少爷同堂论语。云南王龙云想引进资金和技术改变云南茶业的落后状况。1938年,云南方面同民国政府经济部属下的中国茶业公司达成协议,由云南出资170万元,中国茶业公司出资70万元,合计240万元成立“云南中国茶业贸易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云南红茶(滇红)诞生了。晒青改炒青,最早发生在宜良县,但改的是小叶种。1938年,宜良茶厂引进炒青茶加工方法试验,到解放后才大量制成炒青宝洪茶。有人曾用大叶种试制炒青绿茶。大叶种芽肥叶壮,经过锅内磨炒,毫毛尽损,与条索苗秀的中小叶种绿茶相比,短秃粗俗,相形见绌。墨江县1945年开始制作蒸青绿茶,为减少苦涩味,原料只敢用春茶的第一叶占百分之七十,一芽二叶占百分之三十。炒青绿茶路子不通,改进的方向转到烘青绿茶。1959年,凤庆茶厂在吴国英厂长带领下,先后在凤山、大寺两区初制所生产烘青绿茶。11月16日,上海茶叶公司品评后发来贺信,认为“滇绿”品质优越,风格特殊,从此打破大叶种不适合做烘青绿茶的说法。在省公司统一安排下,1964年秋,大叶种茶改制烘青首先在凤庆、勐海、昌宁、临沧、云县推开,全年共生产烘青绿茶5700担。烘青绿茶定名滇绿,为便于区别,晒青茶又称为滇青。 20 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期属于计划经济时期,人工发酵茶的生产技术属于机密,只有昆明茶厂和下关茶厂生产。西双版纳州、思茅地区、保山地区属于原料供应地,当地茶厂主要生产烘青绿茶“滇绿”还有传统的“滇青”茶。到了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进入市场经济,人工发酵技术才流入各地的茶厂。较早的有西双版纳的勐海茶厂和大渡岗茶厂,思茅地区在90年代初才引如了发酵生产工艺,记忆中有思茅市茶厂(龙生集团的前身)、三家村茶厂、澜沧县茶厂在生产人工发酵茶。临沧地区了解的不多,不知道具体情况。由于政府对发酵技术的保密,再加上发酵茶主要用于出口创汇。普通老百姓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滇红”(人工发酵熟茶)茶,“地域说”的普洱茶也就流传开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