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8-23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加工工艺的角度上看,在相对工艺正常范畴内的晒青毛茶,若是做得汤感软一些,它的苦涩程度就轻一些,回味也就弱了一些,若将苦涩度提高一些,回味就会强一些,而汤感就散一些。
从冲泡的角度上说,若是吊水,汤感就会软一些,香气就弱一些,苦涩味就更加明显,回味就更慢但是更持久,若是高冲,香气就明显提高,汤感则会薄一些,苦涩味也会淡化,回味速度变快但是持续程度变弱.
从存放的角度上说,前者会在某一段时间内呈现出涩重而苦轻,回味则先慢而后快,汤感亦跟随着涩的过程中渐次起伏,呈现出正比例关系,后者的涩度比较前者持续更短的时间,回味则开始快,然后慢,再接着又会变快,而汤感则先从散变聚,从利而变软,再变薄,然后呈现出一种清冽的感觉,跟苦涩味的变化轨迹呈现出先统一而后矛盾的关系。
这样的复杂关系充斥着普洱茶的每个一个环节,对于普洱茶来说,还要再加上时间和储存环境方法等元素,就显得更加难以琢磨,要将其弄清楚实非易事.
世间万物,皆有迹可循,有据可依,很多事物原理相通,智者深谙其中奥妙,故能兴趣盎然,孜孜不倦,行万里路,破万卷书,实践归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亦乐乎。
“和”字乃贯穿中国茶道之精髓,茶道如此,茶亦如此,从工艺范畴,当一个茶的数个方面达到一个“最佳比例”的时候,我们就得到了这个茶的“最佳品质”,从品饮方面,此类茶能够提供最令人愉悦的感官体验。
不管是在生产还是在品鉴过程中,记住一个茶的“各项内容的比例”,远远比记住一个茶的“内容”和“程度”要实用得多,每类茶,或者说某种工艺范畴下某个山头的茶的“特殊韵味”也更加能够被深刻的认识到。
一个茶即使历经岁月的铅华,依然会留下一些从前的特征,就好像一位五官搭配很有特点的美少女即使在多年后历经“女大十八变”成长为一位美妇女,也依然能够被她儿时的玩伴辨认出来一样。
在选择初制原料的时候,深谙“和”字者能够更加客观的认识到茶叶的品质,并且能够对一个茶鲜叶到成品的加工过程中的种种变量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方向明确,自然能够提高加工能力,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在拼配某种特定产品的时候,深谙“和”字者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到各类茶之间的优劣势问题,继而拼配出很好的茶品
在辨别某个茶的时候,深谙“和”字者能够更加准确的认识到出一个茶的工艺范畴内容和鲜叶品质范畴内容之间的种种关联以及特征。
在品赏某个茶的时候,深谙“和”字者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到干茶和茶汤之间的种种关联,通过冲泡条件和方法的改变亦令茶的内容的比例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下,品茶的乐趣和辨识茶品的能力将随着理解的深入而渐次提高,不亦乐乎
茶中“和”之内容博大精深,在下茶识肤浅,文笔拙劣,实难一一描绘清楚,仅能借浅薄经验略作杂谈,班门弄斧,各位高人见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