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8-23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茶书
现存明代茶书以年代分有:正统的一种明朱权《茶谱》。嘉靖时期的三种明顾元庆《茶谱》、明田艺蘅《煮泉小品》、明徐忠献《水品》。隆庆、万历初期(二十年以前)有十种:明陆树声《茶寮记》、明徐渭《煎茶七类》、明孙大绶《茶经水辨》、明孙大绶《茶经外集》、明孙大绶《茶谱外集》、明屠隆《茶说》。万历后期的有十五种陈师《茶考》、明张源《茶录》、 明陈继儒《茶话》、明张谦德《茶经》、明许次纾《茶疏》、明程用宾《茶录》、明熊明遇《罗岕茶记》、明罗廪《茶解》、明冯时可《茶录》、明屠本畯《茗笈》、明夏树芳《茶董》、明陈继儒《茶董补》、明龙膺《蒙史》、明徐勃、《蔡端明别记》、明徐勃《茗谭》、明喻政《茶集》。天启崇禛的有六种明高元濬、《茶乘》、明闻龙《茶笺》、明周高起《洞山岕茶系》、清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明冯可宾《岕茶》、明邓志谟《茶酒争奇》、明程百二《品茶要录补》等三十三种之多,几乎占了现存中国古典茶书一半以上。
如果检视这些茶书,可以看见这些现象。
一 嘉靖以前的茶书只有朱权《茶谱》一种,是以宋元末子茶法来点茶的专书,足以说明明初还是行点茶法。二 嘉靖时期(一五二二至一五六六)的茶书均在五千字以上,而且多为创作。三 嘉靖后期至万历年间,开始从事茶书的汇总,以陆羽《茶经》为主干,加入其他作品,通常是陆羽《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通常称为《茶经水办》)、审安老人《茶具图赞》(通常附于四之器后)、孙大绶《茶经外集》、顾元庆《茶谱》、孙大绶《茶谱外集》。这种工作到了万历初年,以孙大绶为集大成。四 万历前期只是嘉靖时期的延续,没有什么大成果。 五 万历后期的茶书是最有代表性的,其中以许次纾和张源的最为重要,代表江南文人茶文化。至于岭南的茶文化以徐勃和喻政为代表,整理茶学国故至为详备。其中喻政更把当时以前的茶书汇总刊刻,名之为「茶书全集」,是集大成之作。在此之前则是周履靖的《夷门广牍》一五九七年里,收录不少茶书。六 天启崇禛年特罗岕茶,有专书数种,以一地之茶成书,这在中国茶史上算是大事。此外邓志谟的《茶酒争奇》算是文人戏笔,在茶史上别树一帜。
清代茶书
现存清代茶书八种:顺治康熙共五种清佚名《茗笈》、清陈鉴《虎丘茶经注补》、清张源长《茶史》、清余怀《茶史补》、清冒襄《岕茶汇钞》。雍正乾隆一种:清陆廷灿《续茶经》。同治光绪两种:清佚名《茶谱辑解》、清程雨亭《整饬皖茶文牍》。
这些茶书,反映出一些茶文化的状况:一 顺治康熙是明末文风的延续。当冒襄等,生于明长于清代的文人雅士过世以后,品茶风尚锐减。 二 庆熙年间,文人开始大量整理茶学国故,并汇为一书。明万历的周履靖、喻政等只是荟刊茶书,但清初则汇编茶书。 三 陆廷灿的汇整古籍可以代表康熙以来编纂类书的遗风。雍正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茶部〉,事实上是中国最大的一部茶书,就是最典型的类书。 四 晚清茶书以经世致用,开发茶叶的经济价为主,此时另有一部胡秉枢的《茶务佥载》可证。至于民国以后的茶书,使用语言已转为白话,归入近代茶书中讨论。本文不赘。
中国古典茶书展叙录
有关中国古典茶书的着录,古代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着录最多,近代则以万国鼎的《茶书总目提要》,以及日人布目潮渢的《中国茶书全集解说》较为详备。四库茶书提要以及这两篇文章,都收录于许贤瑶编译的《中国茶书提要》(台北 博远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读者可以自行参考。限于编幅,本文仅略述赅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