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8-23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炒青绿茶的手工操作方法,罗廪也有深切的体会。在《茶解》中总结和所载的炒青制作技术要点是:采茶“须晴昼采,当时焙”,否则就会“色味香俱减”。采后萎凋,要放在箪中,不能置于漆器及瓷器内,也“不宜见风日”。炒制时,“炒茶,铛要热;焙,铛宜温”。具体操作时,“凡炒止可一握,候铛微炙手,置茶铛中,札札有声,急手炒匀,出之箕上薄摊,用扇扇冷,略加揉担,直至烘干。”这段记载,系统介绍了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有关杀青、摊凉、揉捻和焙干等全套工序及技术要点,在这之后,罗廪接着强调指出,杀青后要薄摊用扇,原料要新鲜,叶鲜,膏液就充足。杀青,要用“武火急炒,以发其香;然火亦不宜太烈”。炒后,“必须揉担”,如安徽休宁的松萝,在选拣以后,还要“将叶摘去叶脉”,然后再炒制。亲身的生产制作实践,使得罗廪对制茶的工艺了然于胸。这在当时的文人中是少见的。这些经验,被一些茶学专家称为是是我国也是世界古代茶书中有关制茶最全面、系统和精确的总结。
水,是茶的载体;离开水,所谓茶色、茶香、茶味便无从体现。因此,择水理所当然地成为饮茶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代论水的主要标准不外乎二个方面:水质和水味。水质要求清、活、轻,而水味则要求甘与冽(清冷)。而罗凛认为 “水不难于甘,而难于厚,亦犹之酒不难于清香美冽,而难于淡。”水还贵其味在醇厚,形成了自己对水的独特感受。当然,他也看重宜茶水品的“甘”。只有水 “甘”,才能出茶味。他在《茶解》中说:“瀹茗必用山泉,次梅水。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
为了获取清洁甘冽的水,除注意选择水泉外,古人还创造了很多澄水、养水的方法。田艺衡《煮泉小品》说:“移水取石子置瓶中,虽养其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这种以石养水法,其中还含有一种审美情趣。而罗廪通过自己的实践,提出了灶心土净水法。他说:“大瓷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热投之。”后人认为,经这样处理的水还右防水虫孳生。
罗廪不遗余力的植茶、制茶实践,从根本上说还是为了品到好茶。品茗是一种境界,他写到:“山堂夜坐,手烹蚕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倾泻人瓯,云光缥渺,一段幽趣,故难与俗人言。”品茗意境的空朦雅致,在这段话中表露得淋漓尽致。通过自己的品茗感受,罗廪对唐朝著名的卢仝七碗茶诗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茶须徐啜,若一吸而尽,连进数杯,全不辨味,何异佣作。卢仝七碗亦兴到之言,未是实事。”好茶需要慢慢的品,需要小口的喝,如卢仝一般大碗喝茶,茶味如何能辨?茶的品质的好坏也体现在茶的香味上,他在论及茶香时认为:“香如兰为上,如蚕豆花次之。”体现了他在品茗中的特殊功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