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帖的一篇反而帖子,大家随便看看:
作者:三七]
我平时不喝茶,偶尔喝水,只为了解渴。去别人家里做客,最怕水厄,或者本来不渴而被强灌一饱,或者渴而不得其解,因为端上的茶总是滚烫的,可以把嘴唇煮熟。
这两年,我所在的城市里开始出现大大小小的茶馆。这种茶馆既不同于南方旧日那种"随便坐坐"的茶楼,也不同于北京"老二分"式的大碗茶,都设法弄出些古雅的样子,来骗人钱财,比如挂几柄大扇子,摆一架新制的古琴,再把圆桌弄方,方桌弄矮,软椅子改成硬木凳,硬木凳改成盘腿儿。如有院子,还要放几块石头,种两株花木,再挖一个沟,让自来水在里面流。开始我有些气苦,难道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只有这些了吗?用力去想,又想不出别的什么来。
客人们进了这样高雅的所在,都文化起来,便有怨言,只好隐忍不发,因为既然要文化,原该受些罪的。上次我被人拉着同去这样的一家茶馆,先曾在别处喝过点酒,有些渴,看着他们种种繁琐,心里一阵阵难过。
听了一车的废话,看够他们装神弄鬼,把壶盏浇来淋去,好不容易盼到茶水,却不让喝,是漱口的,真正上来喝的茶了,又只有一小盅,而且这一小盅也不让你喝得顺利,要先去闻,而且不让拿鼻子闻,要用"心"来闻。我装模作样地闻了一会儿,听到别人说香,我也说香,然后喝到嘴里,淡而无味。
我见过据说为懂茶道的人喝茶,先在茶水里照镜子,看够了再深吸一口气,浅吸一口气,又深吸一口气,这才把茶水啜一点,舌头翻搅,在嘴里漱口,把旁人恶心够了,才喝下去,闭上眼睛回味;这时我暗中希望他咽下那口气,但很遗憾,他又吐了出来。
就我所知,把喝茶的事弄得如此麻烦,是从寺院开始的。据说主要有两种用处,一个是"僧房战睡魔",一个是帮助消化。打坐而打盹儿,就该打屁股,或如马祖那样,困了便睡好了;而过午不食的人,居然要设法消食,实在可疑。编出来的说法,叫"茶禅一味",其实都是淡而无味;皎然和尚说"三杯便得道",得的乃是胡说八道。后世的许多名茶,当初都出自寺院;寺院吃茶成风,有茶头,有茶堂,你不来喝还要用"茶鼓"来催你。陆羽就是在寺院里长大的,他把这一套带到世间,走到哪里,都是一大套讲究,开始还有人看着厌烦,甚至让仆人给他三十文钱,说是"酬茶博士";但"文人茶"盛行后,附和他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直到成了神仙。
唐人吃煎茶,所用的茶器多到二十几种,不过这是广义的说法;皮日休作《茶具十咏》,包括了种茶的茶坞,在里面吃茶的茶舍,而且连采茶人也成了他的茶具,没有将上覆的天,下载的地,都当做他的茶具,也算给不吃茶的人留了条活路。最狭义的茶具,壶盏而已,后来的花样,都出在这里面。安徒生的童话里说:"从前有一个骄傲的茶壶,它对它的瓷感到骄傲,对它的长嘴感到骄傲,对它那个大把手也感到骄傲。"这样了不起的茶壶,无论在人家,还是在茶馆,都可以见到,一肚子水,雄纠纠的。明以后直到现在,流行的是紫砂陶器,其功用之一是吸附,据说用得久了,不加茶叶,也可沏出茶水来。壶倒也罢了,茶杯也用它来作,想必连前面用过的人的口泽,也都吸在上面,思之好不作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