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8-23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洗茶二次,是为了更加干净卫生,在洗茶的时候,以渐进的水温和渐续延长的时间令茶缓慢的浸润松开,低温和平缓的注水方式是为了避开茶杆和粗老叶上所散发出的异杂味
第一阶段:需要避开茶中的老杆和粗老叶上散发出的异杂味,但又不能以令茶的香气太过沉闷。同时又要兼顾到汤感的软度和厚度以及粘稠度,故先采用沸水以环圈注水的方式先激发其陈香,而后以淋盖降温的方法来获得一个后续不至于太高的水温,两段式的注水方式令茶在浸泡过程中的溶合度下降,再加上贴公道杯缓慢出汤的方式,令茶汤在出汤时低温融合的过程中更加的有层次感,喝起来汤感柔软粘稠,且大大的避开了异杂味,第二泡间隔稍有点长,是为了让茶底的滋味下降,因为三次冲泡后的茶底尚不至于完全散开,故需要在温度上有所调控,所以在第二泡时相应的减低时间,来得到平衡的浓度,异杂味在冲泡的过程中随着泡次的增加而渐衰,所以在往后的两泡中,采用了渐进的浸泡时间来得到逐渐变得更浓的汤感。
第二阶段:经过四泡后的茶底,异杂味大大降低,此时正是三色底中发酵较为中常的那一部分青壮叶的发挥时机,为了进一步的令茶汤更加的粘稠和厚重,令香气逐渐开始彰显,于是就采用了环圈注水再定点收水的极其缓慢的注水方式,水温的下降调控是为了避免残存的异杂味的显现,同时能够更加延长一些浸泡的时间,令汤感更加稠厚。此阶段也正是汤感和香气的过度时期,香气的成份中,异杂味比例渐渐减弱,而陈香则渐渐彰显,汤感的粘稠度也开始下降,开始渐渐呈现出清冽的感觉,凉喉感提升,为了配合此种变化特征,故在手法和温度以及浸泡时间节奏上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水温渐升,注水方式渐快,浸泡时间渐长是为了配合浓度的均衡。
第三阶段:经过前面的八泡后,茶底中的发酵较为轻的那一部分渐渐占了上风,此刻,清冽的汤感以及陈香成了重点,温度无需要再控制,于是以潮汕炉煨水,急旋缓收,减低浸泡时间后快速出汤,高水温和急注水是为了令香气激发,而缓收水此刻尤其重要,收水不当会令汤感的软度丧失过度,变得很散,所以急发而缓收的手法需要配合得当,减低浸泡时间是为了令香气在热饮的时候更加显著,令其对比更强烈,层次印象更加深刻。这个过程中,每泡之间的零间隔异常重要,保证了茶底的高温后令茶汤在三次快速的急注水焖泡后在第十一泡达到了一个高潮,第十一泡焖泡的时间延长是为了令其浓度上升,期间温公道杯和温杯,是为了保证喝到的茶汤的热度足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