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8-24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科学认为:泉水涌出地面前为地下水,经地层反复过滤涌出地面时,其水质清澈透明,沿溪间流淌时又吸收了空气,增加了溶氧量,并在二氧化碳的作用下,溶解岩石和土壤中的钠、钙、钾、镁等矿物元素,而具有矿泉水的营养成分。
古人还认为,除山水、江水、井水外,天然的雨雪水也可用来煮茶。雨水历来被美称为“天泉”之水。所谓阴阳之和、天地之施,水从云下,辅时生养者也。饮雨水应取和风顺雨、明云甘雨。古人认为四季之中秋水为上,梅雨次之。秋水白而洌,梅水白而甘。甘则茶味稍受影响,洌则茶味得以保全,故秋水为最佳。用现代科学观点分析,秋季天高气爽,空气中的微生物和灰尘少,水因而洁净。另外,春冬之水也可饮,但以春雨较好,而夏季时的暴雨不宜饮用。唐、宋以来,古人对烹茶用水非但十分讲究,而且还总结出两条标准:水质和水味,包括“清、活、轻、甘、洌”五个方面。
水质要求“清、活、轻”。
“清”对浊而言,要求水“澄之无垢、挠之不浊”;
“活”是对死而言,要求水“有源有流”,不是静止水;
“轻”对重而言,好水“质地轻,浮于上”,劣水“质地重,沉于下”。
水味要求“甘、洌(清冷)”。
“甘”是指水含口中有甜美感,无咸苦感。“洌”则是指水含口中有清凉感。
关于水质的“清和轻”
烹茶用水第一要水质清。水清:“朗也,静也,澄水貌”。水质不洁净,则茶汤混浊。只有水质清洁无杂质,透明无色,才能显出茶的本色。
烹茶用水第二要水质轻。煮茶用水要“轻省”,这与现代关于“软水与硬水”的说法相似。现代科学认为,每升水含八毫克以上的镁离子钙的称为硬水,反之则为软水。自然界中仅雪水和雨水为纯软水,古人也素来喜用此种“天泉”煎茶,自有其科学道理。经实践,采用软水泡茶,茶汤的色、香、味三者俱佳;而用硬水泡茶,则茶汤变色,茶的色、香、味大减。水的轻重还应包括水中含有的其它矿物质成分的多少。如铁盐溶液。碱性溶液等都能增加水的重量,用含铁、碱物质过多的水泡茶,茶汤还会漂起一层“锈油”。茶叶中因含茶多酚类物质,遇水中的铁盐溶液,茶汤还会变成黑褐色。清代人还最讲究以水的轻重辨别水质的优劣,并以轻重来评定水的品级。清代乾隆出巡时,都要带上特制的银质小方斗,以“精量各地泉水”。据乾隆测量,北京颐和园西玉泉山的山泉水重量最轻,钦定为“天下第一泉”,并亲自撰写《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文,勒碑刻石。陆羽分天下水为二十等:庐山康王谷水帘水为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为第二;霸州兰溪石下水为第三;峡州扇子山虾蟆口水为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为第五......等。唐代刑部待郎刘伯刍则品为:“扬子江南零水为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为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泉水为第三,丹阳观音寺水为第四扬州大明寺水为第五”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