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8-22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曼生十八式”? 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浙江钱塘人。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画家和紫砂壶设计家。陈鸿寿以其独特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设计完成了众多壶式,由彭年兄妹成型,再加上陈鸿寿自己的题铭。陈鸿寿号曼生,所以人们把陈鸿寿参与设计的壶叫“曼生壶”。“曼生壶”最主要的特点是去除繁琐的装饰和陈旧的样式,务求简洁明快。其次是壶身大量留白,上面刻铭文诗句。一般来说,“曼生壶”在样式上都有不同的题识, 称“曼生十八式”:一、 石挑式,上题“挑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种。” 二、 汲直式,上题“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 三、 却月式,上题“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为我规。” 四、 横云式,上题“此云之腴,餐之不 瞿,列仙之儒。” 五、 百衲式,上题“勿轻短褐,其中有物,倾之活活。” 六、 合欢式,上题“蠲忿去渴,眉寿无割。” 七、 春胜式,上题“宜春日,强饮吉。” 八、 古春式,上题“春何供,供茶事;谁云者,两丫 。” 九、 饮虹式,上题“光熊熊,气若虹;朝阊阖,乘清风。” 十、 瓜形式,上题“饮之吉,瓠瓜无匹。” 十一、 葫芦式,上题“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 十二、 天鸡式, 上题“天鸡鸣,宝露盈。” 十三、 合斗式,上题“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阑干挂。” 十四、 圆珠式,上题“如瓜镇心,以涤烦襟。” 十五、 乳鼎式,上题“乳泉霏雪,沁我吟颊。” 十六、 镜瓦式,上题“鉴取水,瓦承泽;泉源源,润无极。” 十七、 棋奁式,上题“帘深月回,敲棋斗茗,器无差等。” 十八、 方壶式,上题“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臧。” 据考查,曼生壶不止十八式,至少有四十种样式。一般曼生壶底有“阿曼陀室”印章,壶把下有“彭年”小印章。
唐代越窑茶具主要有哪些类型? 唐代越窑茶具主要有碗、瓯、执壶、杯、釜、罐、盏托、茶碾等数种。碗作为唐时最流行的茶具,造型主要有花瓣型、直腹式、弧腹式等种类,多为侈口收颈或敞口腹内收。到了晚唐,制瓷工匠创造性地把自然界的花叶瓜果等物经过概括,保留其感动人、最形象的特征,运用到制瓷业中,从而设计出葵花碗、荷叶碗等精美的茶具。瓯是中唐以后出现并迅即风靡一时的越窑茶具新品种,是一种体积较小的茶盏。这种撇口斜腹的茶具,深得诗人皮日休的喜爱,他的《茶瓯》诗可说极尽了溢美之辞:“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如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在势旋眼,苹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 执壶又名注子,是中唐以后才出现的,由前期的鸡头壶发展而来的。这种壶多为侈口,高颈,椭圆腹,浅圈足,长流圆嘴,与流相对称的一端还有泥条粘合的把手,壶身一般刻有花纹或花卉动物图案,有的还留有铭文,标明主人或烧造日期。至于茶杯、盏托、茶碾等物,在越窑中也常有发现,这类瓷器在釉色、温度、形状和彩饰上均较好地体现了当时越窑的制作工艺和烧造水准。除越窑外唐代还有哪些窑口生产茶具?除越窑外,唐代生产茶具的窑口还有:邢窑,窑址在今河北内丘,以白瓷著名,其瓷器胎薄,玉璧底,色泽纯洁,造型轻巧精美,有“圆如月,薄如纸,洁如玉”的美誉,陆羽夸其“类银类雪”。岳州窑,窑址分布在今湖南湘阴的窑头山、白骨塔和窑滑里一带,东晋时称湘阴窑。产品釉色青黄,胎骨灰白。鼎州窑,窑址在今陕西铜川市黄堡镇,是宋代名窑耀州窑的前身,以生产青瓷为主,兼烧黑釉瓷器。婺州窑,窑址在今浙江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江山一带。创烧于三国,初期产品胎釉结合技术较差,容易剥落,其产品和造型受越窑影响较大,只是胎色呈深灰或紫色,釉色青黄或泛紫,釉中有奶白色星点。寿州窑,窑址在今安徽淮南市的上窑镇、徐家圩和李嘴子一带。主要产品有碗、盏、杯、注子等。胎体厚重,胎质粗松,釉色以黄为主,著名产品为“鳝鱼黄”。洪州窑,窑址在今江西丰城曲江、石滩、郭桥、同田乡一带。主要产品有碗、杯、盏托、碾轮等,尤以生产茶碾轮和盘心圈状凸起的茶盏托著称。釉色可分为青绿、黄褐和酱褐,其压印、刻剔、镂孔和堆贴等烧造技法很高。产品曾作贡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