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ket官方网站论坛

veket

用户名  找回密码
 要注册
搜索
楼主: dolphinyang

[分享] 绿茶简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53.南山白毛茶
    白毛茶以满披茸毫,色白如雪而得名。相传,南山白毛茶为明朝建文帝卓锡手植并命名为白毛茶。《广西通鉴》中载:“南山茶,叶背白茸如雪,萌芽即采,细嫩类银针,色味胜龙井,饮之清芬沁齿,天然有荷花香气,真异品也。”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纪念巴拿马运河开航的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二等奖,继而又在南京商品陈列会上,获得二等奖。从此南山白毛茶声誉大著、扬名全球。
    白毛茶产于广西横县的南山。茶园主要分布在南山寺及南山主峰一带,海拔高约800~1000米左右,这里山色秀丽,松木翠竹,绿荫浓郁,云雾弥漫,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0℃左右,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500毫米以上,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茶树多为中叶种品种,芽壮毫密,叶薄而柔嫩,是适制白毛茶的理想原料。
    白毛茶采于春分至清明期间。采摘标准是,特级茶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1~2级茶标准为一芽二叶。通常,制500克特级白毛茶需采4.5万个左右芽叶。鲜叶进厂后及时进行拣剔,剔去紫色叶、病虫叶及其他杂质,保持芽叶大小和色泽均匀一致。主要的工艺分摊放、杀青、揉捻、初干、足干五道工序。
    杀青和揉捻:杀青在斜锅内进行,当锅温达180℃左右,投入摊放叶500~800克,以抖炒为主,结合闷炒,后期降温,继续翻炒,达到杀匀透的目的。当叶质柔软,折梗不断,起锅散热,揉捻成条。
    初干和足干:初干是白毛茶紧条显毫的重要工序。初干开始锅温120℃左右。当干度达五、六成干时,降低锅温至70~80℃,开始做形。先将茶叶理直成条,再将茶叶置于双手掌心用力搓揉、抛散。如此反复数次。当茶条紧结,有刺手感,干度约七成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至60℃左右,轻轻地搓揉,使茶条间,茶条与锅面之间相互摩擦,促使茸毫显露,色白如银。当干度达八、九成干时起锅摊凉,摊凉后再行足干。
    南山白毛茶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细微曲,身披茸毫,色泽银白透绿,香气清高,伴有荷花芳香,汤色绿而明亮,滋味醇厚甘爽,叶底嫩绿匀整明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54.桂林毛尖
    桂林毛尖是广西省名茶。产于广西风景如画的桂林尧山地带,80年代由广西桂林茶叶研究所创制而成。1985年和1989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农业部优质茶,并在德国试销,获得国际友人的好评。
    毛尖茶区属丘陵山区,海拔300米左右,园内渠流纵横,气候温和,年均温度18.8℃,年降雨量1873毫米,无霜期长达309天,春茶期间雨多雾浓,十分有利茶树生长。
    毛尖茶选用从福建引种的福鼎种和福云六号等良种的芽叶为原料。清明前后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
    毛尖茶加工方法类同高级烘青茶。主要工艺分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干燥(毛火和足火)、复火提香等工序。复火提香是毛尖茶的独特工序,即在茶叶出厂前进行一次复烘。复烘在焙笼中进行,烘温100℃左右,达到增进香气的目的。
    毛尖茶具有条索紧细,白毫显露,色泽翠绿,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醇和鲜爽,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的品质特点。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55.覃塘毛尖
    覃塘毛尖是广西省闻名“冒尖”名茶。创制于1971年,1973年被列为广西省级名茶,1978~1982年边续三次在全区名茶评比中夺魁。1982年在全国名茶评比中,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89年在农牧渔业部的名、优产品评比会上,以优异的品质再次跻身于全国名茶之林。
    覃塘毛尖产于广西省贵港市覃塘的平天山上,这里海拔高达1100米,山高林密,去雾缭绕,漫射光多、昼夜温差明显,溪水潺潺,空气湿润,紫页岩风化土深厚、肥沃、疏松,适宜茶树生长。
覃塘毛尖选取从福建引进的福鼎大白茶嫩梢,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采回的鲜叶经过精心挑选,选择长短、色泽均匀一致的茶叶,剔除紫芽叶、病虫叶等夹杂物。保持芽叶完整和新鲜。
覃塘毛尖炒制技术精湛,全凭掌握高超炒制技艺师傅的双手,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法炒制而成。炒制工艺主要有鲜叶摊放、杀青、清风、揉捻、理条、烘干、筛选、复香等八道工序。其中高温杀青是保证毛尖茶色泽翠绿的技术关键。条理、复香是毛尖茶成形和增香的重要工序。
覃塘毛尖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纤细、挺秀,色泽翠绿,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醇和和清鲜,汤色绿而清澈,叶底嫩匀、绿黄明亮。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60.瑞草魁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剖符虽俗史,修贡亦仙才”。这是唐代诗人杜牧《题茶山》诗中的精萃名句,以赞誉茶之佳品——瑞草魁。
古宣州鸦山产茶,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记载。五代蜀毛文锡《茶谱》记载:“宣城县有丫山,小方饼横铺苟牙装面。其山东为朝日所烛,号曰阳坡,其茶最胜,太守尝荐于京洛人士,题曰丫山阳坡横纹茶”。北宋梅尧臣《答宣城张主簿遗鸦山茶次其韵》诗云:“昔观唐人诗,茶韵鸦山嘉,鸦衔茶子生,遂同山名鸦,重以初枪旗,采之穿烟霞,江南虽盛产,处处无此茶,纤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竞收青蒻焙,不重  酒纱……”明代曹学  《名胜志》云:“鸦山在脊山北,产茶,充贡茶。经云:味与蕲州同。梅询有茶煮鸦山雪满瓯之句”。到了清代,记述鸦山茶的史料就更多了。
瑞草魁因其茶树品种主侧脉交角偏大,形似横向纹理,故名横纹茶。又因产于鸦山,又称鸦山茶。早在千年前就名噪全国,实属我国历史名茶中的奇葩。
鸦山为天目山脉一去南北走向的余脉,东与相华尖(广德县)并立,南与高峰山(宁国县)对峙,北与南漪湖相望,西连碧山龙泉洞(宣州市)旅游区。古属宣城县管辖,后曾几度变动,现处郎溪县姚村和宣州市水东之间的接壤地带。鸦山茶产于该山东面阳坡郎溪境内,据近人实地考察发现,郎溪县姚村乡永丰村境内有古鸦山寺和鸦山待遗地,他们认为,鸦山寺为当时鸦山茶创制地。
清代宁国县张所勉在《鸦山辨》中写道:“按一统志,鸦山产茶旧常入贡,属建平,故辨之”。郎溪县古称建平县,始建于宋端拱元年(公元998年)。清代谈迁《枣林杂俎》和阿世坦《清会典》都记有建平县岁贡芽茶二十五斤,因郎溪县无其他历史名茶,这里的贡茶即指瑞草魁。又据清《宣城县志》记载:“阳坡山下,旧产佳茶,名瑞草魁,一名横纹”,“水东之东,有象山、狮山、石壁山、双峰山(古名丫山)产横纹茶。”这就把横纹茶产地,由鸦山阳坡向西扩展到水东以东的山区。据宣州市有关部门在水东镇碧山、汪村、前进等自然村调查,发现有树龄50年以上的横纹茶品种。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综上所述瑞草魁作为古代贡茶,产于鸦山阳坡,应是无疑的。但由于自唐以来盛名不衰,其产区不限于鸦山也是顺理之事。至于水东横纹茶和鸦山横纹茶,孰先孰后,尚无史料可查证。而鸦山阳坡横纹茶之佳名,却是不能否定的史实。现今之瑞草魁即为1985~1986年间于郎溪县姚村永丰村境内的鸦山所创制。
鸦山海拔446公尺,古树参天,林苍竹翠,溪水叮咚,云雾缭绕。年平均温度16℃,年平均降雨量1290毫米,成土母质为石英质砂岩,土壤为含砂粒黄棕壤土,有机质含量丰富,PH值5.5~6左右,昼夜温差较大,是茶树生长的良好环境。
瑞草魁于清明至谷雨间开采,开始采一芽一叶,芽长于叶,制一等茶;中期采一芽二叶初展,芽叶基本等长,制二等茶,后期一芽三叶,制三等茶。要求不采鱼叶,不采病虫为害叶,不采紫色芽叶,不采不符标准的芽叶。采茶时应轻采轻放,防止损伤芽叶。一般上午采,及时送回,摊放4~6小时即可付制。
瑞草魁的制造分杀青、理条做形、烘焙三道工序。
杀青:锅温120℃左右,每锅投叶量0.25公斤,炒时动作轻快,要捞净扬高抖开,切忌用力过重,避免茶叶在锅中磨破,造成叶色暗黑不翠绿。炒到叶色深绿无光泽,青气消失,嫩茎折而不断,茶香透露,为杀青适度。一等茶出锅后直接上烘,2——3等茶要理条做形。
理条做形:锅温70~80℃,开始以抖为主,适当失水,约炒2分钟,含水量下降到40%左右,茶条不粘手时,边理边搓边抖散,三种手势交替进行。搓条手法以双手合抱茶叶向前单向搓滚,搓滚数次,随着茶条逐渐干燥,理条、搓滚用力应灵活掌握,保持茶条完整、挺直、带扁。当茶叶含水率降到25%左右,即可出锅烘焙。
烘焙:分头烘、二烘。头烘要求一只锅配四只烘笼,烘温由90℃→80℃→70℃→60℃依次降低,每只烘3~4分钟,全程约12~16分钟。烘到茶叶刺手,即可下烘摊凉,剔除劣异,再行二烘。二烘采用文火低温慢烘。以发展茶香,烘温60℃左右,投叶量0.5公斤,烘到足干,即中摊凉,即可摊凉装罐。
瑞草魁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挺直略扁,肥硕饱满,大小匀齐,形状一致,色泽翠绿,白毫隐现,香气高长,清香持久,汤色淡黄绿,清澈明亮,滋味鲜醇爽口,回味仪隽厚,叶底嫩绿明亮,均匀成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veket官方网站论坛,veketx官方网站论坛,微器人 ( 粤ICP备 11052856 )

GMT+8, 2025-5-26 07: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