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8-22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陆羽《茶经》有舒州太湖县潜山产茶的记载。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有“舒州天柱茶,虽不峻拔遵劲,亦甚甘美,良可重也”的记述。唐代《玉泉子》中有一个南唐尉迟3人中朝故事:“昔有人授舒州牧,李德裕谓之曰,到彼郡日,天柱峰茶可惠三角,其人献之数十斤,李不受还,明年罢郡,用意求精,获数角投之,德裕阅而受曰,此茶可以消酒食毒,乃命烹一瓯,沃于肉食内,以银合闭之。诘旦,因视其肉,已化为水,众服其广识”。作者用极为夸张的手法,阐述了舒州天柱峰茶能解酒消食的功效。
北宋乐史《大平寰宇记》记载:“舒州土产开火茶,怀宁县多智山,……其山有茶及蜡,每年民得采掇为岁贡。”当时潜山尚未建县,归杯宁管辖,开火茶为潜山所产。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古人论茶,唯言阳羡、顾渚、天柱、蒙顶之类”。说明天柱茶在北宋以前,就与阳羡茶、顾渚茶、蒙顶茶并列,可知名气之大。南宋王观国《学林》记述:“薛能谢刘相公寄茶诗曰,两串春团敌夜光,名题天柱印维扬。茶之佳品,珍逾金玉,未易多得,……以两串寄薛能者,皆下品可知也。” 薛能是唐代诗人,王观国在引用他赞誉天柱茶的诗句后,又说好茶茶珍贵不易多得。
又据《潜山县志》载:“茶以皖山为佳,产皖峰,高矗云表,晓雾布蔓,淑气钟之,故其气味不待熏焙,自然馨馥,而悬崖绝壁间,有不得自生者尤为难得,谷雨采贮,不减龙团雀舌也。”
天柱茶在唐、宋时,即美名远扬,而后却销声匿迹,湮没失传。其原因无以考证。为了开发天柱山茶叶资源,适应天柱山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经过六年的研究、试制,终于在1985年成功地创制出名茶“天柱剑毫”,使天柱名茶重放异彩。
天柱剑毫产于潜山县城西北20公里的天柱山区,属大别山余脉地带,西北有高山屏列。主产地位于天柱峰西南麓的天仙庵、镇国庵、马祖庵、茶庄、横冲、五庙、下河村等地,其中尤以天仙庵、镇国庵、马祖庵所产之茶品质最佳。这里群峰争秀,幽谷竞奇,苍松涛涌,翠竹遮天,自然景观神奇,为皖中著名的旅游胜地。茶园分布在海拔500~900米的中山区,年平均温度15.3℃,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1800毫米,土壤母质为花冈岩,土壤为砾质壤土,透气排水性好。因地处大别山区南麓,冬季寒流不易侵袭,加之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生长旺盛。
天柱剑毫于清明后开园采摘,选择阴天或晴天上午11时前、下午3时后采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要求芽头肥壮、匀齐、多毫、节间短,色泽黄绿。
天柱剑毫制造分杀青、做形、提毫、烘焙四道工序。
杀青:锅温160~130℃,每锅投叶量250克。先抖炒,当清香透发时开始理条。杀青时间6~8分钟。
做形:是天柱剑毫成形关键工序。锅温90~80℃,时间15~20分钟。前期以理条为主,中后期结合翻、抖、理、捺、搭等手法,使茶条形成直、扁、平的剑状。待炒至六成干,茶条基本固定即可提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