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ket官方网站论坛

veket

 找回密码
 要注册
搜索
楼主: dolphinyang

[分享] 绿茶简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74.建德苞茶
建德苞茶产于浙江省建德县。建德古称严州,因而又称严州苞茶。
建德是我国老茶区之一。苞茶产于建德梅城附近的山岭中及三都小里埠一带,地处三江:新安江、富春江和兰江汇合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9℃,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且分布在茶树生长旺期的3月至7月,特别是春季常细雨蒙蒙,满山云雾,夏季雷阵雨不断,日夜温差较大。茶园四周,松杉茂盛,空气四季湿润,极宜茶树生长。
建德苞茶创制于1870年,有百余年历史,从20世纪初到抗日战争前夕,年产均在400担左右,销往杭州、上海、汉口、营口及天津等大中城市。据杭州庄源丰茶庄记载,1919年时曾远销苏联。
苞茶原分两种,顶苞和次苞。顶苞为一芽一叶,特别幼嫩,人称“麦颗”;次苞嫩叶稍展,为一芽二叶。苞茶采摘时往往将鱼叶和蒂头一起采,制成的干茶,鱼叶金黄色,蒂头顶端呈微红色,苞裹芽间,是为苞茶品质的重要特征。
近年来,有关单位对苞茶作了进一步研制,改进了采摘方法,改革了加工工艺。从原来的杀青、烘闷两道貌岸然工序。将烘闷的黄茶类改为半烘炒的绿茶类。既继承原苞茶叶含苞待放的独特风格,又适应先进的采制技术,工艺别具一格,成茶形质俱佳,富有美感。
创新后的建德苞茶,外形茶叶含苞待放似兰花,色泽绿润,银毫显露;内质香气清高,嫩香持久;汤色嫩绿;清澈明亮;滋味鲜醇;回味甘厚;叶底嫩匀,肥壮成朵。多次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名茶,并荣获浙江省名茶证书。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75.江华毛尖
江华毛尖产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当地把茶树分为两类,一类为苦茶,另一类为甜茶。江华毛尖系用从甜茶树上采摘的芽叶制成,品质别具风格:外形条索紧结卷曲,翠绿秀丽,白毫显露,晶莹如珠;内质香气清高芬芳,滋味特别浓醇。由于在加工过程中,采用重揉、全炒,叶组织破碎较多,第一次冲泡,水浸出物浸出竟达浸出物总量的55%,所以第一次冲泡液,滋味异常浓烈。当地人民常用此茶医治“积热、久泻”和心脾不适之症。
江华毛尖历史悠久,早在五代时,已被列为贡品。在长期实践中,当地茶农摸索出了一套制茶经验,认为讲究“金、木、水、火、土”是制好江华毛尖的技术关键。
“金”是指炒茶用的铁锅,认为炒好茶,首先锅要薄,质地均匀、光滑、新锅要热油处理;
“木”是指炒茶用的燃料,要求干透,升温降温容易控制;
“水”是指锅要用清水洗清;
“火”是指炒茶的火温要适当,该大则大,宜小则小,所谓“炒茶容易烧火难”,足见炒茶火候的重要;
“土”是指不同土壤生长出来的茶芽,在炒制时的火温、时间、手势均应有所区别。
江华毛尖的加工工艺分为杀青、摊凉、揉捻、复炒、摊凉、复揉、整形和足干八道工序。
杀青在平锅进行,杀青出锅后,须经摊凉,以散热气,防止闷黄。摊凉后的杀青叶置于揉板上重揉5~6分钟,待茶汁揉出后,置于100℃左右的锅内进行复炒,炒到茶叶五成干时,出锅摊凉,稍经复揉后,投入温度为60~80℃的锅内进行整形,这是决定江华毛尖品质特色的重要工序。茶叶投入锅中后,略加翻炒,待茶叶受热回软时,用双手边翻拌,边搓条,如此反复进行约30分钟,待茶叶含水量达15%左右,此时茶条已紧细、翠润、显毫。最后将茶叶移入锅温为 50~60℃的锅中,轻轻翻炒,直至足干。成茶色泽光润,茸毛呈银珠形点缀在茶条之上,外形别具一格,十分美观。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76.天目青顶
天目青顶产于浙江省临安县境内的天目山。这里风光秀丽,资源丰富,古称浮玉山。主峰西天目和东天目,海拔均在1500米左右,峰顶各有一池,池水清洌如镜,冬夏不涸,形如双目,又因高插蓝天,故称天目山。整个山脉,屹立在浙江西北部,山势由西向东北伸展,如凤飞龙舞,熊腾马奔,山峦起伏,蜿蜒数百里,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莫干山,是其余脉。天目山区多奇峰异岩,古木参天,溪涧纵横,有数不尽的自然美景,诸如禅源寺、百丈峰、狮子口等,曾为历代文人墨客讴歌赞赏。明代袁宏道在《天目山记》中,列举其山、水、云、雷之奇特;林、木、茶、笋之丰美。“天目山区三件宝,茶叶、笋干、小核桃”更为近代人民所赞赏。
天目青顶又称天目云雾,产于东天目山的太子庙、龙须庵、小岭坑等地。据明代文震亨所著的《长物志》记载,天目龙井,山中早寒,冬来多雪,故茶芽萌发较晚,采焙得法,茶叶品质极优。
天目青顶依采摘时间、标准及焙制方法不同,分为顶谷、雨前、梅尖、梅白、小春五个品级;亦有分为顶谷、毛峰、细幼青、中幼青和粗幼青五个品级的。该茶采摘要求甚高,一般均要求在晴天上午茶树上露水收干后开采,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即“雀舌”状。制作分为鲜叶摊放、杀青、摊凉、揉捻、炒二青和烘干六道工序。所用炒茶用具极为洁净,制茶燃料均用干燥的树枝,不用硬柴和枝叶,防止火温过高过低等弊病。杀青用竹筷在锅中翻炒,炒得透;揉捻方法也甚弊病。杀青用竹筷在锅中翻炒,炒得透;揉捻方法也甚特殊,放在粗麻布上轻轻搓揉,茶汁不得揉出。搓揉后再经初炒和烘干。
天目青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结,芽毫显露,色泽深绿,油润有光,清香持久;汤色清澈明亮;滋味浓醇;叶底成朵。品质特优,早在明代已被列为贡品。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77.双井绿
“山谷家乡双井茶,一嗓犹须三日夸。暖水春晖润畦雨,新条旧河竟抽芽。”这是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山谷(字庭坚)对家乡(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所产“双井茶”赞美的诗句。黄庭坚还常以精制的“双井茶”分赠京师族人及好友欧阳修和苏东坡等。友人也常和诗赞赏。黄庭坚在《双井茶送子瞻》(子瞻为苏东坡字)诗中曰:“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黄庭坚把珍贵的双井茶送给老师苏东坡,自有一番尊师之心。诗中对苏东坡十分崇敬赞赏,说成是:“天上玉堂森宝书”,“挥毫百斛泻明珠”。同时也告诉他的老师说,双井茶的品质十分优异,“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苏东坡品尝了双井茶之后,也赞不绝口,即回赠一首《鲁直(即黄庭坚别名)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诗曰“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此诗对黄庭坚所赠双井茶作了一番赞扬和表示谢意,说黄庭坚是 “江夏无双”,书法亦甚佳;又称赞双井茶为“奇茗”,并且从泡到饮,都亲自动手,不叫僮仆去做。苏东坡对此茶之珍爱,可见一斑。欧阳修也曾赋诗一道称颂双井茶,其诗曰:“江西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茅:草,即茶。古代把灌木型的茶树叫草)。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候家,一啜犹须三日夸。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欧阳修在此诗中对双井茶作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双井茶的品质所以较好,首先是这种茶萌发得早,“穷腊不寒春气早”因而采摘极早而很细嫩,“十斤茶养一两芽”。接着说茶芽上白毫很多,茶叶包装也很精致,用红纱做茶袋,令人悦目。特别是此茶味道好,使得“长安富贵五候家,一嗓犹须三日夸”了。
双井绿产于江西省修水县杭口乡“十里秀水”的双井村。该村江边有座石崖形成的钓鱼台,台下有两井,在一块石崖上,镌刻着黄庭坚手书“双井”两字。茶园就坐落在钓鱼台畔。这里依山傍水,土质肥厚,温暖湿润,时有云雾,茶树芽叶肥壮,柔嫩多毫。
古代“双井茶”属蒸青散茶类,用蒸气杀青,再烘干、磨碎、煮饮。如今的“双井绿”,分为特级和一级两个品级。特级以一芽一叶初展,芽叶长度为2.5厘米左右的鲜叶制成;一级以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制成。加工工艺分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初烘、整形提毫、复烘六道工序。
鲜叶进厂后,薄摊2—5小时,然后用铁锅杀青,每锅投入鲜叶0.15—0.2公斤,锅温为120—150℃,炒至含水58—60%为杀青适度。稍经揉捻后,即用烘笼进行初烘,烘温约80℃,烘至三成干,转入锅中整形提毫,待茶叶白毫显露,再用烘笼在60­—70℃下烘焙,烘至茶叶能手捻成末,茶香显露,此时含水量约为5— 6%时,趁热包封收藏。
品质特点为,外形圆紧略曲,形如凤爪,锋苗润秀,银毫显露;内质香气高香持久;汤色明亮;滋味鲜醇;叶底嫩绿。
1985年在江西省名茶评比鉴定中,被评为全省八大名茶之一,并荣获名茶证书;1984年以精致的小包装参加庐山茶叶展销会,博得中外客商、游人、消费者的高度赞赏。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78.雁荡毛峰
雁荡毛峰产于浙江省乐清县境内的雁荡山。雁荡山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括苍山支脉,风景秀丽,山顶有平湖,芦苇丛生如荡,春雁南归,常宿于此,故有“雁荡”之称。这里奇峰林立,岩瀑争秀,摩崖寺院,点缀其间。最大瀑布,当称“龙湫“,高差约190余米,泉水劈空下泻,犹如万马奔腾,又似满天星斗,着地即无,蔚为奇观。雁荡名胜,自古以来,文人竞相邀游;佛徒僧师,更视为修禅佳境。相传东晋永和年间(公元345~356年),阿罗汉诺讵那率弟子三百居雁荡山,诺讵那于大龙湫观瀑坐化为开山始祖。北宋时著名学者沈括著《梦溪笔谈》,称“天下奇秀,无逾此山”,于是雁荡山的名声更显扬于天下。
雁荡山种茶,自有一番来历。相传开山始祖诺讵那居龙湫时,一日忽遇一老翁,对诺讵那说:“感谢神师恩德,使我得以安居。”诺讵那问:“为何感恩?”老翁说:“恩师居于龙湫,日常用水,倾于山地,勿流溪间,保全山泉洁清。为报答恩师,特赐茶树一株,保你终生受用。”诺讵那又问:“贵人尊姓,家居何方?愿日后相见。”老翁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若要相见,就在明晨。”诺讵那一觉醒来,原是一梦。第二天清晨,诺讵那走出家门,站在龙湫背上,向四周细看,但见龙湫上端,龙头哗哗吐水,远处山边,有龙尾隐约摆摇,一瞬间,不复再见,方才大悟,老翁原是老龙化身。当他回得家来,竟见庭院之中有一株大茶树,枝叶茂盛。此后,正如老翁所言,日采日发,终年饮之不尽。从此,雁荡山有了茶树繁殖。
雁荡山的茶叶,远在明代已被列为贡品。据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乐清县志》记载:“近山多有茶,唯雁山龙湫背清明采者极佳。”《雁山志》中也说:“浙东多茶品,而雁山者称最,每春清明日采摘芽茶进贡,一旗一枪,而白色者曰明茶,谷雨日采者曰雨茶,此上品也。”明代冯时可把雁荡山之茶,与观音竹、金星草、山乐官以及香鱼,共列为雁荡山五种珍品。
雁荡毛峰产于雁荡山的龙湫背、斗蟀室洞以及雁湖岗等海拔800米的高山上,其中尤以龙湫背所产者为佳。龙湫背为南北向的山谷,北面有高山屏障,山谷两岸多为冲积灰壤,土层深厚肥沃,茶树终年在云雾阴蔽下生长,承受云雾滋润,芽叶肥壮,长势甚好,另有一些茶树,生长在悬岩隙缝之间,相传古代有山僧训练猿猴攀登绝壁采茶,所采茶叶称为“猴茶”。
雁荡毛峰除鲜叶品质优越以外,加工特点有三:一是讲究鲜叶原料;二是加工精细;三是成茶贮存保藏得法。茶叶在清明、谷雨间采摘,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采回后,先经摊放,再在平锅内用双手杀青,投叶量约0.5公斤,当锅中有水汽蒸腾时,一人从旁用扇子扇去;杀青至适度后,移入大圆匾中轻轻搓揉,然后初烘,初烘叶要经过摊凉,最后复烘干燥。烘干后,去除片末,及时装箱密封,不使走气失色。其品质特点是,外形秀长紧结,茶质细嫩,色泽翠绿,芽毫隐藏;汤色浅绿明净;香气高雅;滋味甘醇;叶底嫩匀成朵。在品饮时,一闻浓香扑鼻,再闻香气芬芳,三闻茶香犹存;滋味头泡浓郁,二泡醇爽,三泡仍有感人茶韵。
雁荡山茶佳,水亦佳,“雁荡茶,龙湫泉”自古闻名,清代陈朝鄷曾用龙湫水沏雁荡茶,顿觉其味无穷,旋即赋诗一首,其诗曰:“雁山峰顶露芽鲜;合与龙湫水共煎,相国当年饶雅兴,愿从此处种茶田”。不负诗人雅意,这里现在已发展新茶园数百亩,其中斗室洞、龙湫背等产区,已广种茶树,香飘满山。
雁荡山为我国东南的名山之一,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游览雁荡名胜,品饮雁东名茶,二者兼美,其乐无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veket官方网站论坛,veketx官方网站论坛,微器人 ( 粤ICP备 11052856 )

GMT+8, 2025-5-9 23: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