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8-23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文学、绘画、篆刻、造型诸艺术熔为一体,是紫砂陶工艺的又一特色。紫砂陶的主要装饰手法是陶刻。镌刻时广泛地运用双入正刀法,单入侧刀法,以及涩刀、迟刀、留刀、轻刀、切刀、舞刀等,做到心手并用,各尽其妙。并着重讲求各体书法、文学诗词、辞章与短句。绘画上特别重视写意笔墨,使陶刻装饰与紫砂的艺术风格形貌取得和谐。故紫砂陶工艺既不同于一般民间画派,又不属于旧,‘宫廷画派”,应该说是属于“文人画派”。书画雕刻是紫砂陶工艺过程中最后的一道工序,一般都是事先在陶坯上书画,然后依着字画雕刻。每刻一笔,施以两刀,中间剩余泥块,用刀口刮平,使其凹面平光。这就是所谓的“双入正刀法”。刻字要划平竖直,刻得珠圆玉润;刻画要做到有来龙去脉,结构相称,刀法分明。雕刻用的各种刀法又可归纳为“划、竖、撇、踢、捺”五个字。刻“划”,刻刀先下后上;刻“竖”,刻刀先左后右;刻“撇”,先用顺刀,后用逆刀;刻“踢”,先用逆刀,后用顺刀;刻“捺”,刻刀先上后下。还必须注意刻刀的浮沉利钝,深浅宽窄,笔势的气脉连贯,以显示迹外传神的格调。精细的作品,用斜刀刻法,才能刻出挺秀的精神;普通品种则用平刀刻法,在陶坯上直接下刀,不先作画,这就是所谓的“单入侧刀法”,亦俗称空刀法,即直接以刀代笔。清刻用刀大都要不脱秀气,因为情刻就是不加工染色,画面书法粗的部分,刀法要深,细的部分,刀法要浅刻,挺秀的线条用刀,要刻得圆润而灵秀。如刻石头、竹梗之类的作品,有疏有密,衬点要分得春夏秋冬。
紫砂陶的另一种装饰手法是釉彩。即在已经素烧的产品上用釉料彩绘和满身施釉。以最早的产品来推敲,它似乎是传统的用泥料堆绘方法的发展,而后改用了釉料。彩绘花卉、山水、人物等,是用釉料在素胎上先堆涂纹样构图的基础上,再用彩色勾绘,类似于瓷器的粉彩。也有在素胎周身涂布彩色的满釉,一般人称之为“炉钧”。这种方法创始在什么时候?可证的实物及文字记载只能推到清代乾隆年间王南林、杨友兰和邵基祖等的作品。《砂壶图考》记有 “原色加彩五色花卉,极为工致”等语。因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彩绘,盛极一时,紫砂彩釉实际上是有意识地模仿了瓷器的粉彩,使紫砂陶和资器的装饰格调,走上了异曲同工的道路。
紫砂陶创始于宋代。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诗句中就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以及“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等句(见《宛陵集》卷十五《和杜相公谢蔡君漠寄茶》和卷三十五《答宣城张主簿遗雅山茶次其韵》)。这里所说的“紫泥”、“砂罂”,都是指的宜兴紫砂一类器物。1976年在宜兴羊角山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宋代紫砂陶古窑址,更进一步确凿证明宜兴在宋代已开始烧造紫砂陶了。根据发掘出土的大量紫砂器残片分析研究,可以分辨出主要造型有壶、罐两个大类,其中以壶为大宗,均呈紫红色,器物里外无釉,从残片复原的器型分,有高颈壶、矮颈壶、提梁壶等三类。紫砂陶泥质较粗糙,器身表面密度亦差。由于没有用匣装,而是直接入窑烧成,因此常有火疵现象,在成型方法上已脱离用陶轮拉坯的做法,根据紫砂泥不同于其他陶土性能,而采用泥片镶接法。羊角山古紫砂陶窑的发现,纠正了从明、清以来的紫砂专著一致认为紫砂是明代创始的历史错误,为研究紫砂陶史提供了新的依据。
紫砂陶的制作虽始于宋,但直到明代中叶才开始盛行,名手辈出,代有精品。许多良师名匠,毕智穷工,制成了不少精美无比的紫砂器。据明代周高起所著《阳羡茗壶录》记载,明正德、嘉靖年间的民间紫砂艺术大师供春(又称龚春),是把紫砂壶从一般粗糙的手工业品推进为工艺美术创作的第一人。相传供春为明朝正德宜兴人,原为宜兴吴颐山的家僮,侍候主人吴氏读书于金沙寺中,寺内一老僧善制茶壶,供春私下从老僧学艺,刻苦用功,技艺大进。有一次,供春所制之壶,偶然被主人吴颐山看到,感到该壶质朴古雅,未曾有过,便叫他照样再做几把,并且请当时名流来鉴赏。名流们齐声叫好,从此供春壶名声大噪,不消数年,供春竟然成名。他的作品特点是“器薄质坚”,为时人所爱,收藏家竞相搜购,有所谓“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之说。除供春壶外,他还制了“龙蛋”、“刻角印方”等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