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ket官方网站论坛

veket

 找回密码
 要注册
搜索
楼主: xingci

[分享] 紫砂壶知识大全整理收集(强烈推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3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紫砂概述

紫砂器,又称“紫砂陶”,简称“紫砂”,一种以特殊陶土制成的陶器。出自我国东南的江苏宜兴,所用陶土,为一种含铁质粘土质粉砂岩,由水云母和高岭土、石英、云母屑、铁质等矿物成分构成,主要化学成分有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钾、氧化钠等,颜色有多种,被主要分成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泛称“紫砂泥”,可单独烧制成陶。因含铁、硅量较高,烧制后多呈紫红色,故称“紫砂器”。它始于唐宋,风靡明清,迄今未艾,是我国继唐三彩之后又一次誉于世的古老陶艺。
(一)紫砂器的起源
紫砂器的起源,历来有多种说法。传说,宜兴紫砂泥的发现,最早是由一个异僧先发现的,他发现紫砂泥后,便沿村走,大喊:“卖宝贵去”,见村里的人不理睬,又喊:“不买贵,那买富怎样?”村人见奇,就跟着他走,而走到一个山洞,果然发现有五色斑斓的泥土,很适宜制陶,从而发现了紫砂泥。可惜的是,这个传说没有年代,我们不知道它是发现于什么时候。最早,人们是认为紫砂器起源于明代,由明代人周高起提出,他在《阳羡茗壶系》“创始”中说:“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金沙寺僧,姓名与生平不详,明周容《宜兴瓷壶记》认为他是“万历间(1573~1619年)大朝山寺僧”,是他首先从陶工那里学会制陶技术而发明了紫砂器的。以后,清吴骞《阳羡名陶录》等也如是说,于是,紫砂器起源于明代说成了明清和近代流行的一种说法。直到现代,由于人们在文献中发现,早在北宋已有了有关紫砂器的记载,才提出了紫砂器起源于北宋说,而1976年宜兴鼎蜀镇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古龙窑和宋代紫砂器残片的发现,紫砂器起源于宋代说逐渐取代了明代说,成为了现代最为流行的说法。据稽,北宋有关紫砂器的记载大致如次: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梅尧臣《宛陵集·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
“雪贮双砂罂(yīng,缶一类的盛器),诗琢无玉瑕。”
——梅尧臣《宛陵集·答宣城张主簿贵雅山茶次其韵》。
“喜共紫瓯(ōu,盆盂之类的盛器)饮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
——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诗》。
“窗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涛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
——米芾《满庭芳·绍圣甲戍暮春与周熟仁试赐茶》。
所谓“紫泥”,即是紫砂泥,而“砂罂”、“紫瓯”,则均为用紫砂泥制成的器具。至于羊角山宋代窑址,南北走向,宽约十米,长约十几米,属于小型龙窑,窑侧有砖垛两排,砖属北宋中期,出土的紫砂器残片(图1),有壶、罐两种,以壶为大宗,既有圆器,也有方器,复原之,有高颈壶、矮颈壶和提梁壶等,器呈紫红色,据测试,其确为紫砂泥。
至于羊角山宋窑出土紫砂器的造型工艺,并不是一般陶瓷的陶轮拉坯成型工艺,而是采用紫砂器独特的泥土镶接成型工艺,另外,器物里外无釉,均明显为紫砂器特征。据考察,该窑的年代始于北宋而盛于南宋。
上述,由于有种种文献记载和考古实物的出土,人们才广泛认为紫砂器发 于北宋的。
不过,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就目前考古发现而言,紫砂器是始于北宋,但就文献记载而言,确似乎还更早。早在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之用》有曰:“熟盂,以贮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熟盂”,即盛沸水之盂,“瓷”当是瓷,而“沙”,按照上面对宋代史载的解释,则应为紫砂泥,“或瓷或沙”即是或用瓷土或用紫砂泥制成的熟盂。也就是说,在唐代,紫砂器已经出现。在对北宋紫砂器残片的研究中,人们有一种认识,即认为此时的紫砂器已经很成熟,其起源似乎还应更早,说“羊角山的发现暂时可以把茶和砂陶的碰撞定在北宋,但谁都知道它们之间的第一个回合要比这早得多。”唐代,目前虽无紫砂器遗物的发现,但我们知道,宋之前,宜兴的陶业一直都很发达,据考古调查,宜兴地区的古窑址,自汉至唐,一直绵延不断,有汉代的川埠乡和西山前的窑址群,有六朝的南山北麓汤渡村和均山的青瓷窑群,有唐代的涧 古龙窑址,等等。唐代,宜兴的陶业很发达,又地产紫砂泥,而文献既然有记,所以紫砂器出现的“第一个回合”可能就是这个时候。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紫砂水平壶的鉴赏

紫砂水平壶是紫砂茶壶小品的统称。相传古时南方潮州人喜好用紫砂小品茶壶泡茶,据称小壶泡茶效果最佳。但小壶泡茶也有不便,即茶水易凉,茶叶在壶中不易发泡,故在泡茶时要将茶壶放在瓷碗中,再在碗内冲入开水,这样不仅起到保温作用,同时使茶叶在壶中发泡充分,达到最佳状态。然而,由于茶壶壶嘴比较低矮,开水倒入后易进入茶壶中,影响茶水质量,再则如果茶壶在设计制作中比例不当,茶壶在碗中就不稳定,易侧翻。一壶好茶前功尽弃,为保证茶壶在碗中的稳定,同时壶嘴的孔不易进水,艺人们根据这一要求,设计制作了水平茶壶,即壶嘴孔朝天,壶嘴孔的平面与壶身口的平面和把的顶部在一个水平线上,且嘴、把、的在一直线上。这样壶外的水不易进入壶内,茶壶在碗中比较稳定,人们把这种茶壶称其为“水平壶”,后来为统一起见,又设计出了统一造型的标准水平壶。它的大小有‘杯、四杯、六杯至十二杯。(此杯为人们常说的功夫茶用小杯,大小相当于饮酒用二、三钱容量的小酒杯)随着人们不同的欣赏要求和饮茶方式的改变,已不再满足于造型单一的标准水平壶。为此紫砂艺人们不断创新,此类大小的紫砂茶壶品种层出不穷,种类繁多,故今天人们常常把150CC以下容量的紫砂壶统称为水平壶。水平壶深得我国南方及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等国家的玩家所喜爱。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与提高,品茶作为一种文化修养的体现,紫砂水平壶也越来越受人们的普遍珍视,所以不惜重金为收到一件上佳紫砂水平壶为乐、为荣、为傲,其可谓“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
  紫砂水平壶在明、清时期便有之,但只是艺人们偶尔为之,样式造型单一,期间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明末清初壶艺大师惠孟臣所作的 “朱坭小品’’其造型简练朴素,做工精细周到,选坭考究,然其作品 造型变化不大。至文革期间,著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掌设计制作的八件不同造型系列水平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从而紫砂水平壶就象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紫砂水平壶,作为紫砂壶艺中的一个系列,它不仅具有中、大件紫砂壶相同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其独特的一面,大家都知道一件好的紫砂壶就造型上,它讲究的是“形、神、气、态”以及需具有“简,朴、雅’’的特点,所谓‘‘形、神、气、态”便是已故壶艺大师顾景舟说的作品的形式美,作品的神韵美,作品的气质美,而“简、朴、雅”便是本人曾在“再论紫砂壶艺昂创作”一文中所讲的紫砂壶造型必须具备的简练、朴素、雅致的特点。在做工上要求精致周到、****表达准确,而两者又互为相通,互为作用,缺一不可。在功能上,紫砂壶讲究实用,便与摆玩。作为水平壶,虽说在成型上相对比中、大件作品容易,但在造型的掌握上,****的表达上极具难度。因为作品虽小,要把中、大件作品的神韵、气势表达出来,非常人所为。所以我们鉴赏一件水平作品时,首先要看其有无韵味,气势如何,是否达到小中 见大、小中见势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平壶制作,最要紧的是****的表达,一般作者往往是手到意不到,意到手不到。即便是仿造他人作品,能作到形似,而达不到神似,虽然一些做工精细者,看似做工精致周到,点、线、面都做得比较规矩,但就是不到位,仅是在表象上蒙骗了一些人。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可谓“珠圆玉润,方中见圆,小中见大。”便是紫砂水子壶艺精神之所在。若计工而不计其意,此谓知理而无趣,相反若计其意,不计其工。此谓知趣而无理。只有工到、意到,方才能称得上是一件上佳之作,当然如加上上佳坭料做,那可以成为一件上上佳品了。说到坭,水平壶一般均使用红坭制作,这是因为红坭不易做大件作品,其成功率相对比较低,同时红坭做小品效果佳。在红坭制作中首推大红袍坭,该原料制作出的作品朱中泛红,红中见紫,似盛开的红玫瑰,让人爱不释手。只可惜该坭早已断缺,即便有存世,也只能6噶陈;数。其二是朱红坭,它较接近与大红袍,但无大红袍之神韵,亦无大红袍之美丽,即便如此,上好的朱红坭存世也不多了,难怪人们出高价欲求购老朱坭水平壶,那怕文革期间无名头的亦可以。其三是红坭,此坭所制作品的特点是红中泛黄、红中泛白。它没有大红袍、朱红坭那么纯正,那么美观.其次是用拼紫、紫坭、段坭所制成的作品。以上所说,并不是讲除红坭之外,用其他紫砂制成的作品就不好,其实都是天然紫砂坭,其成份、分子结构也基本一致,只不过大红袍作品稀缺。朱红坭制作难度大,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就是这个道理。当今市场上出现的一些仿大红袍的坭色,是用化工原料配制而成,实不可取。
  紫砂水平壶的鉴赏,与其他紫砂壶艺的鉴赏相类似,除要了解一些紫砂历史,紫砂成型工艺等等。最重要的是多看古今名人之作,从中悟出道道来,因许多鉴赏理论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作为紫砂壶艺中的一大系列紫砂水平壶便是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阳羡茗壶系》

周高起(?~1654),字伯高,江阴(今属江苏人)。康熙《江阴县志》载,周高起“颖敏,尤好积书……工为故辞,早岁补诸生,列名第一。……纂修县志,又著书读志,行于世。乙酉(1654)闰六月,城变突作,避地由里山。值大兵勒重,箧中惟图书翰墨。无以勒者,肆加[上竹下垂]掠,高起亦抗声诃之,遂遇害”。
  该书撰于崇祯十三年(1640)前后,其主要刊本有:(1)檀几丛书本;(2)江阴丛书本;(3)翠琅()丛书本;(4)粟香室丛书本;(5)常州先哲遗书本;(6)艺术丛书本;(7)芋园丛书本。
  该书一卷,除序言外,分为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以品系人,列制壶家及其风格品鉴,并论及泥品和品茗用壶之宜。后附有周伯高诗二首,林茂之,俞仲茅诗各一首。该书是研究宜兴紫砂茶具有重要著作。
  此以檀几丛书本为底本,校以粟香室丛书、常州先哲遗书本等。
  壶于茶具,用处一耳。而瑞草名泉,性情攸寄,实仙子这洞天福地,梵王之香海莲邦。审厥尚焉,非日好事已也。故茶至明代,不复碾悄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不但杜工部云“倾金注玉惊人眼”,高流务以免俗也。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世日趋华,抑足感矣。因考陶工陶土而为之系。
创始
  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炼,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正始
  供春,学宪吴颐山公青衣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伪心匠,亦淘细土抟胚。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矣。世外其孙龚姓,亦书为龚春。人皆证为龚。予于吴周聊家见时大彬所仿,则刻供春二字,足折聚讼云。
  董翰,号后溪,始造菱花式,已殚工巧。
  赵梁,多提梁式,亦有传为名良者。
  玄锡。
  时朋,即大彬父,是为四名家。万历间人,皆供春之后劲也。董文巧而三家多古拙。
  李茂林,行四,名养心。制小圆式,妍在朴致中,允属名玩。
  自此以往,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故前此名壶,不免沾缸坛油泪。
大家
  时大彬,号少山,或淘土,或杂砜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不务妍媚,而朴雅紧栗,妙不可思。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乃作小壶,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前于陶人标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矣。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
  李仲芳,行大,茂林子。及时大彬门,为高足第一,制度渐趋文巧,其父督以敦古仲芳尝手一壶,视其父日:老兄,这个何如。俗因呼其所作为老兄壶。后入金坛,卒以文巧相竞。今世所传大彬壶,亦有仲芳作之,大彬见赏而自署款识者。时人语日:李大瓶,时大名。
  徐友泉,名士衡,故非陶人也。其父好时大彬壶,延致家塾。一日,强大彬作泥牛为戏,不即从,友泉夺其壶土出门去,适见树下眠牛将起,尚屈一足。注视捏塑,曲尽厥状。携以视大彬,一见惊叹日:如子智能,异日必出吾上。因学为壶。变化式土,仿古尊[上“田”中“田田”下“缶”,音lei2]诸器,配合土色所宜,毕智穷工,移人心目。予尝博考厥制,有汉方扁觯、小云雷、提梁卣、蕉叶、莲方、菱花、鹅蛋、分裆索耳、美人、垂莲、大顶莲、一回角、六子诸款。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诸名。种种变异,妙出心裁。然晚年恒自叹日: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
雅流
  欧正春,多规花卉果物,式度精妍。
  邵文金,仿时大汉方独绝,今尚寿。
  郡文银。
  蒋伯[上艹下夸],名时英,四人并大彬弟子。蒋后客于吴,陈眉公为改其字之敷为[上艹下夸]。因附高流,讳言本业,然其所作紧致不俗也。
  陈用卿,与时同工,而年会俱后。负力尚气,尝挂吏议,在缧绁中。俗名陈三呆子,式尚工,致如莲子、汤婆、钵盂、圆珠诸制,不规而圆,已极妍饬。款仿钟太傅贴意,落墨拙,落刀工。
  陈信卿,仿时、李诸传器具,有优孟叔敖处,故非用卿族。品其所作,虽丰美逊之,而紧瘦工整,雅自不群,貌寝意率,自夸洪饮逐贵游间。不务壹志尽技,间多伺弟子造成,修削署款而已。所谓心计转粗,不复唱渭城时也。
  闵鲁生,名贤,制仿诸家,渐入佳境,人颇醇谨。见传器则虚心企拟,不惮改为,会也进乎道矣。
  陈光甫,仿供春、时大为入室。天夺其能。蚤眚一目,相视口的,不极端致,然经其手摹,亦具体而微矣。
神品
  陈仲美,婺源人,初造瓷于景德镇。以业之者,多不足。成其名,弃之而来。好配壶土,意造诸玩,如香盒、花杯、狻猊炉、辟邪、镇纸,重锼叠刻,细极鬼工,壶像花果,缀以草虫,或龙戏海涛,伸爪出目,至塑大士像,庄严慈悯,神采欲生,璎珞花蔓,不可思议。智兼龙眠、道子。心思殚竭,以夭天年。
  沈君用,名士良,踵仲美之智,而妍巧悉敌。壶式上接欧正春一派,至尚像诸物,制为器用。不尚正方圆,而笋缝不苟丝发。配土之妙,色象天错,金石同紧,自幼知名。人乎之日沈多梳。宜兴垂髫之称。巧殚厥心,亦以甲申四月夭。
别派
  诸人见汪大心叶语附记中。休宁人,安体兹,号古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veket官方网站论坛,veketx官方网站论坛,微器人 ( 粤ICP备 11052856 )

GMT+8, 2025-5-4 19: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