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ket官方网站论坛

veket

 找回密码
 要注册
搜索
楼主: xingci

[分享] 紫砂壶知识大全整理收集(强烈推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手工,手工。半手工及其它等等话题

全手工壶和半手工壶的区别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茶壶不是怎么做!关键是最后的结果。不管用的什么方法,怎么做,所作的壶要作出感觉来。这才重要。
现在紫砂一厂的通行做法,手工拍打身筒,模子准形。这类做法也就是现在意义赏的手工制作。你现在让一厂的大多数艺人全手工制作作品,不是不会做,问题是假如真的这样做了。恐怕大家又会嚷嚷茶壶怎么做到这个样子了。
过年的时候和一个高级工艺师闲聊。他给我讲了句笑话,说如今在市场对壶的工艺要求实在有些“无理“。顾景舟大师倘若再活过来再做壶,可能壶都卖不掉。我问他此话怎讲?他说;现在市场对手工艺品的要求太高简直是太苛刻了,要的是机械的精度。如口盖最好是静配合!对嘴,把的要求也是极致化,毫厘不差。泥料既要求是老法配制,又不可以有一丁点杂点,这可能吗?这位老师的话,说的虽有点过,但目前市场对紫砂的期望存在“诱导误区”。当然这责任,不应该又玩家来负。主要的根源还是在紫砂的业界。紫砂理论上的探讨滞后,和部分商人的故意渲染把大家对紫砂审美的观念扭曲了。我们喜欢顾景舟,不是就是因为顾先生展示的这种艺术感觉吗?
以前艺人做壶,每一把壶,可能是成百上千的复制,这样形成自然的熟练。这一点当今艺人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条件。一些老艺人不会用模只,但手工制作的传统类型的茶壶可以比模只挡出的更快。但他们也不可能象如今的艺人做的如此精细,因为他们时代尚没有“线切割”工具。现在好多壶友,玩壶的方式,是值得商榷的。还是这句话;茶壶如何做,是方法。重要的是成品的感觉。假如作品和玩家的交流能产生共鸣,玩友读懂作者所作作品流露出的精神,情感。我认为这和用何种方法并不重要!
 我们网站上好多壶注明是手工壶,没有说明是否是全手工。有人以为我们是打马虎眼。这是误解我们的初衷了。因为现在意义上的手工壶,就是如此!我们这样注明也是对大家一种负责。假如我们也象别人一样注明这是全手工壶,我认为这对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全手工壶作者是不公平的。一个作者运用那种方法做壶,主要的因素,是看成形特性,有的壶必须用模只,而有的部分用,有的则完全不需要。模只也只是制壶过程中的某道工序而已。      我在此说这样的话,绝对没有伤害别人的意思。我只是就是论事罢了。
半手工的说法我认为有些“牵强”,现在流行的说法,两爿合拢的方法,就是半手工。其实合爿的方式历史上就有,不是今人的创举。曼生壶中的合欢壶,大彬虚扁都是上下合爿的。不过那时不叫模只,叫“盔头”拱形内模称虚陀。盔头大多事用泥坯烧制的,而如今却是石膏做的。
有人发给我一张图片,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老艺人做的“传炉”壶,发现对角有接缝线,问我是不是真的,是真的怎么会有“模只线”。我说;这把壶肯定是真迹。我见到过实物的。这线是沾接线,是因为沾接泥料湿度不一致形成的收缩差造成的。不一定是模只线。我的意思是说,有这样的线也不一定就是模只线,要具体看。其实当今制壶人,很用心计的,往往可以把一些痕迹隐藏掉,故意流下一些“所谓的全手工痕迹”这到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再就是泥料,我记得网站以前也讨论过,天然泥料是不是可以存在一点杂点,有些人认为不可以,有的则认为这是砂泥料固有特性,肯定无法避免。我是赞同后者的观点。玩过老茶壶的人都知道,也能接受紫砂的“杂点”,认为这是紫砂矿料的一部分“内容”。而另外一部分人所持的观点却持相反的;认为既然有“完美无缺”哪就得无限趋近“完美”!这也有道理的,关键是我们接受的“度”。我曾经和一个来访的网友去看过给我们炼制泥料的工人的工作场面。他们是待泥料风化成蚕豆大小后人工删选杂质的。网友问我没有比这办法更先进的了?我说,我以前学的是这个专业,可以搞得很先进,机械粉碎,添加颗粒就可以了。就像以前厂里的这种泥!以前不是大家也认同吗?
但是,我们要不是那种机械的均匀,我们要的泥料;颗粒,质感都要充分展示紫砂的特性,要这些特性就不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因此也就只能“顾此失彼”。壶友还有担心,模只会象印刷品一样复制。其实这不用耽心。模只在紫砂制作中只是一个非常短的一道程序。要想完成一件作品最重要的程序不是一个身筒。而是作品各个局部与整体的衔接过渡,我们讲”切“就是局部和整体的”切“。这才真正代表作者的水平和审美情趣!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目的性选壶

 好多人想买壶,可不知怎样选。其实选壶只要目的性明确。就简单!
为什么买壶?好玩?送人?投资?陈设?知道干什么用了,我们把范围处定了,就有目的性。
我们先说买了送礼,送礼就是要表达自己目的,投其所好。送给老人最好是带吉祥图案或造型的作品,颜色也适宜明亮一点。送礼给上司则充满学问,送一把紫砂茶具是最好不过的好礼品,既高雅实惠,又不失面子。怎样含蓄表达自己的意愿,是挑选茶壶的一个重要原则,茶壶的身价,题材,质地等等都是你购买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好多内容当然也不便明说,具体你要买壶时,你可以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利用经验为你当好“高参”。
买陈设品相对简单,只要根据个人嗜好,协调好陈设环境就OK了。通常提梁类作品,设计线形流畅自然,体积感,结合虚实对比等因素,陈设效果较好。当然不可绝对!买了用,挑选比前两者稍难些。首先你喜欢喝绿茶还是红茶,红茶宜壶身稍高一点的,茶壶质地细腻,一些。而喝绿茶则宜壶身较矮,壶口较宽敞,泥料质地不可太过细腻,更不可完全烧结玻化,这样影响茶壶透气,会破坏汤色,从而降低茶的口感。但对茶壶泡养很有经验人,则应当别论,对这部分人也永不着在这听我的唠叨!
 投资买紫砂艺术品,需要眼光,更需要智慧,再就是经验。投资紫砂在国内尚未达到像股票,集邮等大众化,然紫砂的平民特性却非常之适合大众投资。风险很小,眼光准的话收益空间很大,二十年前一把顾景洲先生的作品才不足百元,可今天的身价已过百万了!这种历史条件,或许今天不存在了。但作为投资而言,这种可能性谁又能说没有了呢?五年前我跟我朋友推荐一个叫“徐颐”的紫砂艺人,当时他的身价差不多只有5,6百元,我说这个人潜力无限,说不定那天就回起价。而去年他的作品价格已超十倍,二十倍。在台湾,香港紫砂收藏的高层圈子,对他的作品评价是史无前例的。清华美院一位知名的教授评言;徐颐的作品存在的美学价值是当前唯一可以与紫砂历史上的诸大师如邵大亨,顾景洲等比肩的人,而且就目前而言,徐颐作品显示的文人气息是以往历史上所没有的!
  在通常情况下一把升值比较快的人有如下若干条件:
  1;出生紫砂世家,2 ;有明师指导 。3;接受过高等系统教育。 4 ;作品互比性较高。5 ;悟性特高与肯下苦功。6 ;活动能力特强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真紫砂?什么是假紫砂?

如今市场上随便拿一个大缸酒坛装一个嘴把再按一个盖子就是紫砂壶,大家当然接受不了。以前我开茶壶店,老有人拿根火柴在壶面上划,划着了就开心,说是真紫砂,划不着就不是真的。我不知到这个方法是谁教的,想必是以前的生意人诱导的结果。而如今的买壶人,大多是文化人,这种愚人的法子当然不会有市场,不过我们常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反着说,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了)。现在做紫砂生意的商人,肯定也不是以前的商人高明得多,他们的幌子,招牌肯定要比那些老祖宗的“招式”更灵。在一个生意不错的紫砂销售网上,我就看见一篇宣传紫砂的文字说是“现代科技研究表明,经紫砂茶壶泡后的茶水,有明显的保健作用,原因是经过紫砂壶后的水分子的结构重新排序了”我不知这最新“研究的成果”是谁搞出来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用这种方法宣传紫砂,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就是用这种方法诱导人们买紫砂壶,搞现代紫砂迷信,无疑是引鸠止渴。说远了,紫砂原料并不神秘,至于后来有关的许多民间传说也仅仅是故事。传统紫砂,使用的原料是不加任何化学添加料的。引入化工色料是在民国以后随着窑业工厂的诞生引进的。当时加入化工色料很谨慎,主要是紫砂器皿表面装饰土。与当今靠化学料着色是完全两码事。紫砂是靠表明颗粒表现质感,(而有害化学色料的加入是害人),无害色料的加入对紫砂淳朴质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是不赞成的。我眼里的“真紫砂”应该是不添加任何化工原料,真正是原矿练出的紫砂料。真紫砂,假紫砂的说法不准确。只有好的紫砂材料,和劣质紫砂材料之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壶如是说(华健)

紫砂本是盛器,并无其它,然经历陶工和民间艺人努力以及文人参与,壶上施芝,创造出美伦美奂,超出一般实用范围的工艺品来。一壶到手,让你玩味、让你心动、让你遐想,这种魔力是其它工艺品不可替代的。笔者有幸成为紫砂创作的一员,多年来的耳闻目睹,心手揣摩,偶有心得,执笔记之。当然这心得并不像学者式的,看看实物、查查资料,然后判明作品所产生的年代、出处以及历史的位置,因为这太理性了,多少有点气闷。我只是从一个制作者的身份来看待壶艺的,既然是这样的身份,我就没有必要去弄一些繁琐的东西,我只想谈谈作品的气息,去领略那些创造一个个紫砂时代的大师们的风采,静悟大师们的心灵,想象大师抟泥而出的灿烂。我们深知,产生大师绝不是偶然的,我们需要去感知产生大师的过程,即大师的心路,我写的一些心得,本来是写给自己看的,后来一想,不妨大家都看看,其目的有二:一是请教诸多同行,二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来参与辩思,事不辩不明嘛。
  一、时大彬这位先行者我们是不能忘记的,因为紫砂的成型方式在他们那一代得完善,即围生及镶接,以至于今天我们依然得到他们的恩泽,更不用说形制上的程式的规定以及审美价值取向了。这种先驱的作用承前启后,才会有紫砂的辉煌。看大彬壶可以用直、方、大来把握。
  直,即简约率直,在大彬那个时代比较崇尚简约,君不见明青花的造型吗?区区几根线就让你一唱三叹九曲回肠了。君不见明式家具,那床、那桌、那椅,你怎么看都那么顺气,更不用说使用了。回看大彬壶,形制—气呵成,一切来得那么流畅,一点也不累。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文。
  方,我所指的是大彬内心的方正。无论他圆货、方器都让你感觉有一种方正,也许他心里想的是壶就是壶,一点也用不着卖弄,一切是那么平实而自在,我想这正是大彬的高妙之处,返朴归真。因为,真理往往是简单明了的,只是后人太多的说法,太多的规定,才让人云里雾里,大彬先生,借我一双慧眼吧。
  大,即大气势,有前面的两个条件,加上心气,也就成了大彬的总体气息,他的壶往眼前一放,是端庄,是古朴,犹如夏天的郁郁葱葱,并略带一点深沉,是人到中年那种壮美。几百年来,能出其左右的不多,因为物换星移、时过境迁,那个时代造就了他,我们也不可能回到那时空,我们只能是心存美好吧。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陈鸣远确实了不起,是个全才,无论在他以前的还是在他后来的,都未能在制器中象他涉及面那么广泛而又达到如此之高的高度,从青铜器吸收养分,把自然中的瓜果、树木、花草纳入自己形制。从瓷器及周围的好手中提纯自己的光素器。如此众多作品,无不精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前辈是为壶为紫砂而生的,在他给我们提供的活脱脱的、非常热闹的、极富想象力的精神大餐的同时,也启迪后来的人怎样对待生活,并从造化中看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世间万物皆为我所用啁。我常常在想创作的一些问题,我以为创作是一种脉冲,他需要一种内在的重力,而这内在的动力来源于一种广博的爱心,面对山川、河流、风雷、阳光、树木以至芸芸众生,你为之动容,爱心如潮,心中那份火热总会在一个恰当时候喷涌而出,就是这种特质,支起你的作品,我想观者会感动的,因为首先你感动了。
  三、我把邵大亨比作紫砂上的颜真卿是一点不为过的,他的壶无论做大做小都能放的住,就象颜真卿的字,大字好看,小字也妙,为什么呢,其作品的雍容大度是与颜字共通的,审美特质具有异曲同工。这一人文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今天我们比较强调作品个性的张扬。强调创新,这种导向过分了,使人有点迷惑,也可能导致我们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其实艺术是没有新旧之分的,只有好坏这分,个性固然重要,共性同样重要,这种艺术共性,就像人的喜、怒、哀、乐这种共性,贯穿人所有古今中外的全人类,无论世道怎么变,人的情感显然莫过于这些,艺术也肯定有共性,我们去发现吧、去悟吧,众妙之门由此而打开。邵大亨光是掇只,仿鼓、德钟,就让他独步天下了,晚清以来,众大家莫不受他的影响。”胀肩鼓腹、骨肉亭匀”,谁能悟到,终身受益。大亨让我们看到相外之相于圆润、饱满、张力、贯气中见精神。
  四、中国画论有一·六法”,出自南齐,这一评判标准千古不移。其中六法的最高标准是气韵生动,这个标准在壶上同样适用,气韵生动邵大亨做到了,顾景舟也做到了。景舟先生是一位集大成的大师,考古、金石、书法无一不精,博学而多才,一个传统的制式,经他手却是另一番景象,无比地精妙,一派雅逸。如果邵大亨是壮美.那么景舟先生是秀美.真是美只有一个,各自描述。顾先生是追摸大亨的.但却能化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一代宗师。笔者要说的是,成就大师大概有这么两条:一是开宗立派,独辟蹊径,创造新的柞式,开启后来者,如大彬、鸣远等;二是集大成者,把一些原始的,欠缺的加以整合、完善,化腐朽为神奇,如顾景舟。这些大师们都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他们的气质风格真可谓高山仰止。
  五,凝视大师的作品,我总想窥其究竟,除去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自身的修养以外,他们施艺手法我想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过去科技不怎么发达,他们基本上是手工成型,他们手上出来的东西,是极具灵性和韵味的,是活形。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正是这些东西。
   (考工记)所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为良”这种形上追道,道下成形,是一个造美原则。紫砂是传统文化的一个侧影,一旦失去这个魂,那是不可想象,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支攀的?所以我对今天人们都使用石膏模型来整形,一直是有疑问的,我不能说模型货不美,我是在想石膏模型会不会把人的与生俱来的灵性给框住,我想既然壶要有灵性,要有韵味,也就是说一个有意味的形式,模型货是无法完成的。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美呢?就一般的形式美而言,通常是静止的、程式化、规格化和失去现实生命感、力量感的东西(如美术字、工业化生产的陶瓷器具等),而有意味的形式则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如中国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的器具),大师们无不是按照这一原则来显现的。面对他们,我们又如何呢?在这商品社会里,大家都很忙,这个时候去谈什么灵性、气韵,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不过我心依然存在着希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veket官方网站论坛,veketx官方网站论坛,微器人 ( 粤ICP备 11052856 )

GMT+8, 2025-5-4 16: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