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8-24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紫砂茗壶缘何“助茶”?
紫砂茗壶的宜茶性(民间常称之为“助茶”),自古至今,已得到众多饮士和茶客的广泛认同。究起缘由,以下这些因素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1.紫砂陶具有独特的物理结构。从显微镜下观察紫砂陶胎体的材质结构,可以发现,紫砂泥这一高含铁量的特种陶土,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制后,分子重新排列,形成鳞片状结构,并生成大量开放式和封闭式的双重气孔,高致密度的多孔状结构,具有较强的吸咐力,对茶而言,可聚香不散。因此,用紫砂壶泡茶,可保持茶的原味,品得茶之真香真味也。
2. 紫砂陶独特的双重多气孔结构,还改变了胎体的吸水率和渗透性(即民间常说的“透气性”),使壶内的茶汤不失原色,无熟汤气,且不易霉馊变质。
3. 紫砂陶的冷热急变性能优良,寒冬腊月,向壶内注入沸水,或将其置于文火上炖烧,无需担心会因为温度骤变而胀裂。且多孔的结构,使紫砂陶成为了热的不良导体,传热较为缓慢,泡茶后即刻握持也不会炙手,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保温功能。
4. 紫砂壶用久了以后,壶身会呈现出温润古朴的质感,似古玉生辉,而壶壁和胎体内,则饱吸了茶之精华,以致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这是紫砂壶所独具的品质。
5. 紫砂壶包含着深厚浓郁的中国文化的底蕴,集诗、书、画、印、铭于一身,品茶之余,喉底回甘之时,欣赏晋唐之风、名山秀水、花鸟园林的意境,何等的怡然超脱,此乃精神之“助”也。
6. 品茗赏壶并将之收藏,也是一种投资,名品佳作具有极好的增值特性,这已成为共识。
96画龙点睛说“气孔”
品茗赏壶,巡茶满盏之时,一把壶的出水如何,常是众目关注的焦点,若是出水如柱,平稳而顺畅,直入杯底静默无声,定会赢得啧啧称赞,让人喜形于色。壶的出水问题,历来一直受到众多名家里手们的重视,也是玩家选壶时必不可少的一项测试内容。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好的出水,实际上与诸多因素有关,如:壶型、流型、流的位置、流管内壁、嘴的口径、网孔形式、网孔孔径、网孔出水的有效面积等等,但有一细微之处常被忽略,那就是壶盖上的“气孔”。
把玩茗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壶内满水后,倾倒出水时,其水流呈现出跳跃状,还伴有“突突突”的声音,或水流扭转泛花,伴有“吱吱吱”的声音。究其原因,此现象是由于在倾倒出水时,壶体内立即处于负压状态,并通过壶盖上的气孔,吸入壶外的空气进行补充,若气孔的孔径过小,则空气进入壶内时受阻,形成间歇性 “气塞”,最终影响到水流呈现脉冲式跳跃状,并伴有“突突突”的声音;或由于气孔的孔径过小,空气进入壶内时的流速过高,产生啸叫现象,发出“吱吱吱”的声音。由此可见,气孔孔径的取值,直接影响到了茗壶的出水流态,犹如画龙点睛,“点”好了,功得圆满,满盘皆活,“点”不好,功亏一篑,徒留遗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