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ket官方网站论坛

veket

 找回密码
 要注册
搜索
楼主: xingci

[分享] 紫砂壶知识大全整理收集(强烈推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紫砂壶鉴赏常用术语—壶盖
  壶盖:紫砂壶以其里外都不施釉的特点,盖与壶体能一起烧制,以达到成品壶盖直紧、通转、仿尘、保温的要求和作用.主要形式有压盖、嵌盖、截盖三种.
  (1)压盖:亦称“完盖”。壶盖覆压于壶口之上的样式,其边缘有方线和圆线两种,均与壶口相呼应。与口置平的泥片称“座片”,弯起泥片为“虚片”,壶口泥片称“坨子”,壶墙的泥圈为“子口”,几个部位及转折过渡用脂泥镶街,润合贴切、浑若天成。壶盖稍大于壶口之外径的俗称“天压地”,以适应功能和视觉的要求。
  (2)嵌盖:嵌盖是壶盖嵌于壶口内的样式,并与壶身融于一体。有平嵌盖与虚嵌盖之分,能达到“准缝如纸、发之隙”者属上品。平嵌盖口与壶口呈同一平面,制作时在同一泥片中切出,故收缩一致,仅有“纸、发之隙”,有圆形、方形、异形、树桩形等。虚嵌盖与壶口呈弧形或其他形状,形制规整。口部以装饰线处理,有直口、瓢口、雌雄片口等结构,与平嵌盖手法相似,以严密、精缝、通转为上。
  (3)截盖:这是紫砂壶特有的一种壶盖形式,以壶整体截取一段作壶盖而故名。其特点是简洁、流畅、明快、整体感强。制成后盖与口不仅大小合适,而且外轮廓线互相吻接,丝严合缝,故技术要求较高。有截盖、克截盖、嵌截盖之分。
90紫砂壶鉴赏常用术语—壶把
  壶把(柄):为便于握持而设置.源于古青铜器爵杯的弧形把.源于瓷执壶条形壶把的称"柄".壶把置于壶肩至壶腹下端,与壶嘴位置对称、均势.具体可分端把、横把、提梁三大类.
  (1)端把:亦称"圈把",其使用方便,变化丰富.把、口、嘴三点呈水平、对称.垂直形式安置,具端庄、安定的效果.
  (2)横把:源于沙锅之柄,以圆筒形壶居多.
  (3)提梁:从铜器及其他器形吸取而来的壶式,除提梁的大小与壶体协调外,其高度以手提时不碰到壶盖的钮为宜,有硬提梁、软提梁两种,光素器、花塑器都有,变化丰富.
91紫砂泥的档次
  紫砂泥也有档次之分,个人认为依次是:朱泥、底槽青、缎(团)泥、拚紫、普泥。但是纵观大大小小的紫砂书籍、权威的工艺师,对紫砂泥档次的顺序也没有一个权威、全面的说法。其实,泥料只要自己喜欢、觉得好、易养,那么它就是好的。好的泥料加上好的火候,烧出来的紫砂壶色泽饱满、温润易养。否则,要么干巴巴,要么表面非常光亮(称之为玻璃光或贼光),一般都是加有化工颜料和经人为加工的,不可取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泥和新泥误区

 老泥、新泥是广大壶友都存在一个误区。其实,紫砂的形成到今天都是经过了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时间了,都可以说是老泥。至于泥料的风化期、陈腐期倒有长短之分。紫砂都是经过几亿年的时候形成的,所谓的新泥、老泥只是在陈腐期上区别而已。泥料的陈腐期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越久越好,但在制壶前需重新回炼一下。陈腐期久的泥料相对于陈腐期短的泥料要摯繑,可塑性要高一点。感觉没有那么摫�。制好的壶一个无水色,较难看。一个有水色,较好看。
93纯朱泥、底槽青、青水泥
  三种泥料各有千秋,纯朱泥壶冲泡扬香力特高、轻快而俐落,茶汤紧结柔滑,回甘强、回韵悠长,属性十分特殊,最适合冲泡台湾高山茶,及福建铁观音、乌龙茶等轻发酵重香气之佳茗。
  底槽青壶温和素雅,茶汤清气悠扬、时间长久,养泡以后,泥色由棕色变成朱肝色,水色光和!底槽青壶的适用性很广,较适合泡普洱、绿茶、红茶、花茶等。
  清水泥壶醇厚稳重,典雅大方,具有亲和力。泡茶要求不是很高,甚适合新手使用。同样,清水泥的适用性也很广,适泡茶类与底槽青相仿。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易被忽视的选壶十三条

1. 壶盖的子口(壶墙的泥圈)高度,常见尺寸多在10mm左右,倒茶时会有落帽之忧。个人观点,以大于15mm为适宜,有些壶型,口盖大者,子口高度增至18~20mm也无妨。较高的子口,在泡铁时,还兼有下压茶叶的功能。
  2.壶盖子口的泥圈厚度,常见尺寸多在1mm左右,有些工手或许为显示其制作功力,有意制作的更薄,甚至只有0.7~0.8mm,(薄胎壶除外),殊不知,太薄的子口强度不够,在壶盖频繁开、合及使用过程中,很容易被磕碰坏。个人观点,子口的泥圈厚度以1.5mm左右为适宜,有些壶型,口盖大者,子口的泥圈厚度增至1.8mm也无妨。
  3. 壶盖(座片)的边缘和壶口(坨子)的内、外边缘,要做倒角或圆角处理,使边缘线条钝化。因为较锐的边缘,极易在磕碰后形成或大或小的缺口,影响壶的品相。
  4. 壶盖的形状,要选择不容易积垢、易于清洁的那种,(花货和特殊壶型除外),有利于擦洗和泡养,脸面清爽。
  5. 壶盖上的“钮”,也称“的子”,其大小和形状要便于拿捏稳当。若壶盖因此而落地,其性质等同于人头落地,壶缘尽矣。有些壶型没有“的子”,更应注意壶盖的拿捏方式,要知道,泡茶时,壶盖会非常烫手的。
  6. 紫砂壶的胎体厚度,个人观点,以厚实者为佳。一则,符合紫砂茗壶古朴雅拙的厚重的质感,二则,壶体具有足够的强度可抵御不可预计的外力伤害,以确保“长命百岁”。砂壶烧成后的胎体厚度,以大于3mm为佳。
  7.流的根部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壶的出水。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壶底,则水压充足,出水有力,并可减少倒水时壶的口盖部溢出茶水的机会;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壶口,水压会有所欠缺,倒水时,壶身的倾侧角度增大,口盖部溢水的可能也随之增加。
  8. 壶的嘴型也要稍加留意,尖、长、薄的壶嘴,容易受伤;粗、短、厚的壶嘴,比较“强壮”。流管内要干净平滑。
  9. 壶的出水孔,常见的有三种:独孔、球孔、网孔。个人观点,网孔最为适宜;独孔倒茶水时拦不茶叶;球孔有碍壶内的清洁工作,孔密壳薄,易碎会掉。
  10.壶内网孔的孔径,不宜选取密而小的。因孔径过小,水流经过时会受到水的张力影响,阻力增加,流速下降,动能减少,出水不爽。个人观点,网孔的孔径以不小于3mm为宜。
  11. 壶内网孔区域内的小孔分布要均匀,且网孔区域的中心,应与壶嘴的中心线对齐,彻底消除出水水流偏斜、泛花的潜在因素。
  12. 壶盖上的气孔与壶嘴口径的比例关系要得当,以确保出水顺畅。相关论述,详见征文《画龙点睛说“气孔”》。
  13. 壶底和内壁是否处理的干净平整,有无残留的泥点和泥块,即俗称的“推墙刮底”,此项处理工序,是衡量一个工手“功力”的重要标准。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紫砂茗壶缘何“助茶”?

 紫砂茗壶的宜茶性(民间常称之为“助茶”),自古至今,已得到众多饮士和茶客的广泛认同。究起缘由,以下这些因素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1.紫砂陶具有独特的物理结构。从显微镜下观察紫砂陶胎体的材质结构,可以发现,紫砂泥这一高含铁量的特种陶土,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制后,分子重新排列,形成鳞片状结构,并生成大量开放式和封闭式的双重气孔,高致密度的多孔状结构,具有较强的吸咐力,对茶而言,可聚香不散。因此,用紫砂壶泡茶,可保持茶的原味,品得茶之真香真味也。
  2. 紫砂陶独特的双重多气孔结构,还改变了胎体的吸水率和渗透性(即民间常说的“透气性”),使壶内的茶汤不失原色,无熟汤气,且不易霉馊变质。
  3. 紫砂陶的冷热急变性能优良,寒冬腊月,向壶内注入沸水,或将其置于文火上炖烧,无需担心会因为温度骤变而胀裂。且多孔的结构,使紫砂陶成为了热的不良导体,传热较为缓慢,泡茶后即刻握持也不会炙手,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保温功能。
  4. 紫砂壶用久了以后,壶身会呈现出温润古朴的质感,似古玉生辉,而壶壁和胎体内,则饱吸了茶之精华,以致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这是紫砂壶所独具的品质。
  5. 紫砂壶包含着深厚浓郁的中国文化的底蕴,集诗、书、画、印、铭于一身,品茶之余,喉底回甘之时,欣赏晋唐之风、名山秀水、花鸟园林的意境,何等的怡然超脱,此乃精神之“助”也。
  6. 品茗赏壶并将之收藏,也是一种投资,名品佳作具有极好的增值特性,这已成为共识。
96画龙点睛说“气孔”
  品茗赏壶,巡茶满盏之时,一把壶的出水如何,常是众目关注的焦点,若是出水如柱,平稳而顺畅,直入杯底静默无声,定会赢得啧啧称赞,让人喜形于色。壶的出水问题,历来一直受到众多名家里手们的重视,也是玩家选壶时必不可少的一项测试内容。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好的出水,实际上与诸多因素有关,如:壶型、流型、流的位置、流管内壁、嘴的口径、网孔形式、网孔孔径、网孔出水的有效面积等等,但有一细微之处常被忽略,那就是壶盖上的“气孔”。
  把玩茗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壶内满水后,倾倒出水时,其水流呈现出跳跃状,还伴有“突突突”的声音,或水流扭转泛花,伴有“吱吱吱”的声音。究其原因,此现象是由于在倾倒出水时,壶体内立即处于负压状态,并通过壶盖上的气孔,吸入壶外的空气进行补充,若气孔的孔径过小,则空气进入壶内时受阻,形成间歇性 “气塞”,最终影响到水流呈现脉冲式跳跃状,并伴有“突突突”的声音;或由于气孔的孔径过小,空气进入壶内时的流速过高,产生啸叫现象,发出“吱吱吱”的声音。由此可见,气孔孔径的取值,直接影响到了茗壶的出水流态,犹如画龙点睛,“点”好了,功得圆满,满盘皆活,“点”不好,功亏一篑,徒留遗憾。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茗壶色泽之鉴辨

 壶供真茶,品茗功能被人们所赏识,促使成为紫砂茗壶走上艺术化之路,融其材质美、工艺美、人文美于一体,令收藏家、鉴赏家醉心搜求,宝惜珍藏。材质的优良是构成茗壶独特的实用功能和成型工艺的物质基础。选矿配土是历代制壶高手的独到之处。竞相配制出多姿多彩的泥料,制作色泽妍美又典雅的各式茗壶。矿土则以紫泥为主,本山绿泥及红泥为辅,通称为紫砂泥,矿土采集须经烧制试片,测定其质优,观它的结合性、可塑性、色泽纯度、烧成温度及范围、收缩率等。紫泥矿土以成色分有:天青泥底、槽青泥、红棕泥、大红泥等,可单独加工使用,成品在不同的烧成温度下呈现偏紫偏红的基调,表面光纯细腻,色泽统一无任何疵点,一般以沉朴偏青色泽为佳。现在拼料紫泥就以此为楷模配制流传的。值得一提的散:矿土中含云母结核多者为佳,色似本山绿泥,对称生成之“猫眼”或“鸡眼”。尤为珍贵,它兼有高岭石和石英的作用,赋予泥料可塑性和溶解作用,所制茗壶愈发光润,俗称 “水色”极好。配土选矿须剔除老块、杂质和铁质,使土颗粒齐均,真正达到紫砂茗壶的材质之美。
98茗壶蕴砂生其妙
  紫砂茗壶质地朴实,素面素心,稳健地走自己砂土之路,容不得任何俗艳,从不艳羡光彩夺目华贵,以其固有的素朴美质,立诸艺之林。紫砂茗壶取本山砂所制,泡茶尽得茶之真香真味。人们在泡茶的实践中,总结砂壶的优越性,不断地改进它的结构,使之尽善尽美,适合于泡茶、茗品、赏壶、最终成为雅俗共赏、大小适宜的最佳茶具。历代文人士大夫对宜兴紫砂壶情有独钟,砂壶质地古朴淳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投,壶式古朴风雅、得幽远之趣,成为深爱笃好的寄情之物,甚至迷意忘情。宜兴紫砂壶就是这样,在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巨子富贾以及广大品茗君子的摩挲呵护追索度藏中,日臻完美,发扬光大,得以长盛不衰的发展。茶与壶的缘由,被人们珍惜宝爱,归纳起来有以下优点:
  一、砂壶胎壁双重气孔,透气不渗水,泡茶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色香味具全。
  二、陈茶越宿不馊、久置不会有宿杂气,只需用沸水冷水交换冲洗元气即可恢复,这是行之有效的洗壶方法,泡茶仍得真味。
  三、砂壶经久使用内璧积聚“茶锈”,以致空壶注沸水,也会有茶香。故艺人用调砂、掺砂、辅砂等手法,改善砂壶质朴的肌理效果,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四、砂壶传热缓慢,握持不会炙手,其冷热急变性能好,寒冬腊月,壶内注入沸水,绝对不会温度急变而绽裂,故紫砂历经百年,妥善度藏,且完整如新。
  五、砂壶久用,器身色泽越发光润,玉色晶光,气韵温雅,是由砂质粗细颗粒,均匀合理排列而产生。正如书中说:“摩挲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成为奇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veket官方网站论坛,veketx官方网站论坛,微器人 ( 粤ICP备 11052856 )

GMT+8, 2025-5-4 16: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