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8-24 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时期真汝珍编述的《古玩指南》,在谈到“宜兴壶之伪制时”指出:“宜兴壶之真者,其体重,其色紫,其亮润.......新制者,其性糟,其色黄,有亮者少,无亮者多.......”收藏者可抓信这一要害,从疏松、粗糙的质地上识破假冒者的名家壶。
此外,还可从泥料的品种上加以辨别,如“天青泥”是清代后期出现,与历代泥料有明显区别,如果出现一把号称清代中期以前的“天青泥”壶,那肯定有问题。仿冒者以种种方式伪造明代和清代的老壶,购壶者同样可以通过验证泥质来分辨。过去采用手工方式练泥,质粗;现今用机械粉碎加工,质细。何况紫砂泥仅丁山一地出产,老壶的泥取于表层,现今采泥已到砂井的深层,泥的质量可想而知。
第三,要注意观察包浆。长期使用过的旧壶,外表很自然地产生一层光泽,是久经茶汁滋养和人手盘玩而慢慢透出来的,被称为“精光内蕴”。壶的传世时间越久,包浆就越深沉。有包浆的壶,无论其外表是否有茶渍或尘土,只要用干净的而轻轻擦拭,都会出现一种光泽,而且越擦越亮,行里人称之为“包浆亮”。
新壶造旧常常是将壶的外表用极细的砂纸打磨,然后将壶放入浓深的茶汤中又浸又煮,让茶渍融蚀,或打蜡上油,速成“包浆”。有经验的紫砂壶收藏者见到这样的壶,便会感到其外表多少有些不自然,光泽发贼、发浮、发愣。这样的壶有时因“包浆”不均匀,弄“花”了,显得脏脏乎乎,让人看了感到烦躁。如果置于放大镜下仔细观察壶身,还能找到打磨的刮痕。这样的壶还往往有一种霉馊味,细细嗅辨即可识破。用手抚摩,感觉发涩,不像真包浆那么滑润爽适。此外,速成的“包浆”一刷就掉,而真正的老包浆已与壶身融为一体,附着性极强,用清嗉练锤辞逑匆材岩圆恋簟?br>
第四,要注意观察题款与用印。早期的紫砂壶多无款,明代后期才出现款识。紫砂壶大多为民窑产品,落款随意性极大。具体到每个人,早年与晚年的款识又有很大变化,极少有陶工一生只用一两枚印章的。早期紫砂壶实物以及记载其款识的文献资料极少,款识又这样混乱,几乎没有标准器款识来比较和印证其它款识,这样就给早期紫砂壶鉴别带来很大的困难了,致使购壶者无从下手。
早期紫砂壶如果是刻款,那面目就更复杂了。明代紫砂壶刻款字体流行楷书,多为竹刀所刻。竹刀与金属刀刻款不同,相对来说易于鉴别。竹刀刻款泥会溢向两边,高出平面,留有痕迹,可见刀锋刀法;金属刀刻款则在泥平面以下,痕迹不明显。问题是陶工文化水平低,自己写不好字,于是今天请东家刻,明天请西家刻,来不及找人就自己也刻,这就使后人难以根据刻字鉴别究竟是谁的作品。有些刻德比较粗劣,用字也往往有误。今人买名家的壶,如果发现题款中出现明显的错别字,就怀疑作品的真伪,这一观念上一不能用在早期紫砂壶身上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