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ket官方网站论坛

veket

 找回密码
 要注册
搜索
楼主: dolphinyang

[分享] 绿茶简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28、峡州碧峰
    峡州碧峰茶产于湖北省宜昌县境内长江西陵峡两岸的半高山茶区。因为这里唐明为峡州属地,故名峡州碧峰。茶区山水秀丽,岗岭起伏,气候温和,为茶树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条件。茶树品种亦十分优良,制作时选料严格,加工工艺精湛。特级碧峰以一芽一叶鲜叶为原料,一级碧峰为一芽二叶初展,二级碧峰为一芽二叶,均要求芽叶完整,老嫩一致,大小均匀。制作分鲜叶摊放、杀青、摊凉、初揉、初烘、整形、提毫、烘干等八道工序。系烘炒型的条型茶类。外形条索紧秀显毫,色泽翠绿油润;香气高而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爽固甘;叶底嫩绿匀齐。
    峡州碧峰自批量生产投放市场以来,为四方饮者所钟受。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和深圳、香港等地以及英、美、日等国亦倍加赞赏。1985年荣获农牧渔业部优质农产品奖,并作为湖北名茶之佳品参加了1985年在北京举行的亚太地区博览会。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29、日铸雪芽
     日铸雪芽又名日铸茶、日注茶。始盛宋朝,因品质优异,引起许多文人墨客的兴趣,写下了不少的优美诗句,载入了史册。最早记载日铸茶的史籍是北宋欧阳修的《归田录》:“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北宋诗人晏殊《烹日注茶》诗:“稽山新茗绿如烟,静挈都篮煮惠泉,未向人间杀风景,更持醪醑醉花前”。南宋大诗人陆游对故乡的日铸茶更是赞不绝口,在他吟咏的诗中曾多次高度赞赏日铸茶,其《南堂》诗:“取泉石井试日铸,吾诗邂逅亦已成。”又说: “日铸贮以小瓶蜡纸丹印封之,顾渚贮以红兰缣襄,皆有岁贡”。可见,日铸雪芽在宋朝已茶名极盛,誉满全国,列为贡品。到了清朝,康熙帝巡游江南时,品尝了醇香扑鼻的日铸茶,赞不绝口,从此日铸茶岁岁朝贡,日铸岭下采制日铸茶之处得名“御茶湾”。更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浙江的炒青茶始于日铸茶,清代金武祥《粟香之笔》一卷中,称日铸茶“遂开千古茶饮之宗”。
    日铸茶产于浙江绍兴会稽山山麓王化乡的日铸岭,日铸岭下分上祝和下祝两个自然村,下祝村御湾所产的日铸雪芽,味醇香异,为日铸茶的绝品。日铸岭上峰峦叠嶂,地势高峻,苍松翠竹,溪流潺潺,云雾缭绕,气候湿润,乌砂壤土,土质肥沃,适宜茶树生和。在御茶湾的山坡上,一畦畦梯田式的茶园,生长着郁郁葱葱的茶蓬,吐出细嫩肥壮的芽梢,是适制雪芽的理想原料。
    日铸雪芽,清明过节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采回的鲜叶经过拣剔摊放,失水5%左右进行炒制。炒制的主要工艺有杀青、整形理条,干燥三道工序。
    杀青:高温杀青,锅温190—200℃时投入摊放叶800—1000克,杀透杀匀,适度起锅,摊凉后再入锅揉炒做形。
    整形理条:锅温70—80℃,采用揉、炒结合,揉中有炒、炒中有揉的方法,达到形似鹰抓紧细略钩的目的。当干度达七、八成干时起锅摊凉。
    干燥:采用烘笼进行。分毛火和足火两个过程,毛火烘温90—100℃,足火烘温70—800℃,烘至足干,含水量6%以上,捻茶即碎为适。下烘后的茶叶经摊凉、收灰密封包装贮藏。
    日铸茶的品质,,历史上有许多评价,北宋杨彦龄《杨公笔录》中述:“会稽日铸山……茶尤奇,所收绝少,其真者,芽长寸余,自有麝气”。南宋王十朋《会稽风俗赋》述:“日铸雪芽者,……其芽纤白而长……雪,言其白也”。
    对日铸茶品尝,贮藏方面也有载述:宋代陆游《三游洞前岩下潭水甚奇取以煎茶》中述:“……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珮声长。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会尝”。“汲泉煮日铸,舌本方味水……”(陆游《信手翻古人诗随所得次韵》)。在《安国院试茶》中曰:“我是江南桑208,汲泉闲品故园茶,只应碧缶苍鹰爪,可压红囊白雪芽”。又一诗注:“日铸贮以小瓶蜡纸丹印封之,顾渚贮以红兰缣囊,皆有岁贡”。明人张岱《陶庵梦忆》中载:“兰雪茶。日铸者,……茶叶棱棱有金石之气……”
    日铸雪芽外形条索浑圆,紧细略钩曲,形似鹰爪,银毫显露,色泽绿翠,香清鲜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
    日铸茶1988年通过鉴定,并被评为绍兴市二类名茶。产品以组合包装投放市场,受到消费者的赞赏。目前,正在进一步扩大生产,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峰与蟠毫
    云峰与蟠毫为浙江省名茶。云峰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已是我国传统名茶。在明代许次纾《茶疏》和张谦德《茶经》所列的名茶中,临海云峰茶被列在其中。蟠毫是本世纪80年代新创制的优质名茶。云峰茶荣获浙江省一、二类名茶称号,蟠毫茶自问世以来,品质年年领先,连续三年蝉联全省冠军。 1989年在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评比会上荣获中国名茶称号。
    云峰、蟠毫产于浙江省临海县的云峰山。云峰山屹立在灵江江畔,山上林木森蔚,云笼雾罩,泉水潺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质地疏松,自然条件优越,适宜茶树生长。
     采摘与炒制:原料采自福鼎大白茶的嫩梢,四月左右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通常炒制500克高级干茶需要2.8—3.0万个芽叶。鲜叶进厂后经过6小时左右的摊放,促使芽叶散发部分水分,挥发青草气,内含成份发生轻微的变化,以有利于炒制。炒制工艺主要为杀青、炒干、烘干三道工序。炒制云峰与蟠毫的主要区别在于炒干做形工序。蟠毫炒干做形工序包括揉磨理条和造型初干两个过程,云峰仅有理条做形过程。它们是蟠毫、云峰造形的关键过程。
    揉磨理条:目的是初步做形和失水。锅温80—100℃,投入杀青叶100—150克,用手将茶叶紧贴锅壁不断磨擦,不断翻转,磨擦、翻转、抖散反复多次,促使叶细胞适当破碎,茶多酚等成份缓缓慢氧化,达到芽叶卷曲成条,滋味醇和目的。当手捏茶叶不成因、不粘手、芽叶成条卷曲即可出锅摊凉,出锅锅温为60— 70℃。
    造形初干:目的是继续做形和失水。下锅湿度90—100℃,投叶量为两锅揉磨理条叶,当叶子受热转软时,降低锅温至30—40℃,用双手分别协调交替方法做形。一手握茶叶成馒头状,一手掌心将茶叶与锅面紧贴,不停地翻滚,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旋转2—3次后抖散一次,随水份减少,抖散次数减少,手心用力加大,反复多次,直至锅边稍现茸毫,形状似蟠花卷曲披毫时,锅温再升至50—60℃,炒3—5分钟后出锅摊凉。历时90分钟左右。
     云峰炒干过程的做形主要是采和抓、抖手势,双手轻抓、轻搓,结合抖散,边做形边炒干,当茶叶挺直紧结露毫,干度达八成左右即起锅摊凉。
    炒干做形摊凉后的云峰与蟠毫分别用6孔筛和12孔筛分筛,割未剔杂后再烘干。
    烘干:烘温80℃左右,将茶未撒在用白纱布垫底的烘笼上进行烘干,当手捻茶叶成粉未,含水量5%以下即可起烘,历时20分钟左右。
    足干叶经摊凉拣剔,除去劣杂物,匀堆定级装箱贮藏。
    云峰与蟠毫,品质各具特色:云峰外形挺直苗秀,色泽绿翠,内质上具有浓郁粟香,滋味鲜浓甘醇,汤色嫩绿明亮,叶底肥嫩成朵。蟠毫外形别具一格,蟠花卷曲,重实,色泽银白隐翠。
   近年来,蟠毫生产发展较快,产量比1986年增加了三倍,产品销售北京、南京、广东、杭州等地,得到消费者的高度评价。目前,产区人民积极挖掘潜力,力争生产更多优质的云峰与蟠毫,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31、婺州举岩
   婺州举岩,又称金华举岩,历史上有“香浮碧乳”、“婺州碧乳”之称。因其茶之汤色如碧乳,故名;举岩之称,据传因产地峰石玲珑,巨岩重叠,犹似仙人在此举石而得名。
   婺州举岩闻名于宋朝,据宋代吴淑的《茶赋》所述:“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   之利,其功若神,则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可见,婺州举岩宋时已被列为全国茶苑中的名品。
   到了明代,更列为贡品。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记载:“余尝清秋泊钓台下,取囊中武夷、金华二茶试之,固一水也,武夷则芡而燥洌,金华则碧而清香,乃知择水当择茶也。”说明同用富春江七里垅的水泡茶,久已闻名的武夷茶其汤色和滋味反不及婺州举岩。
    清道光年间,举岩仍有叶茶和芽茶进贡。清光绪《金华县志》记载:“婺州有举岩,片片方细(注:方应为“芳”),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如碧乳。碧乳之名,以其茶之汤色如碧乳故也”。
    婺州举岩在宋、元两代时,用蒸青方法制成团饼茶,明代改蒸青茶为炒青,制成散茶包括芽茶和叶茶。几经沧桑,婺州举岩早已失传,到1979年在金华地、县有关部门的关怀下,经过茶叶技术人员的努力,这一古老名茶才开始恢复生产。并被定为省级名茶。
    婺州举岩产于浙江省金华著名的旅游胜地双龙洞附近的鹿田村一带。茶树大部分分布在平坦的田塍上,也有的生长在岩石缝隙中,还有的栽植在四周山岗斜坡上。这里气候特殊,曾有“云暗雨来疑是夜,山深寒在不知春“的诗句。说明这里经常出现高阳光灿烂,山中云雾翻腾,低空细雨蒙蒙,室内暗淡无光的特殊景象。这里山高林茂、云多、雾重、雨多、泉清,构成了独特的生态条件,再加上土壤肥沃,土层厚达一米左右,腐殖质丰富,极利茶树生长。
    举岩茶采于清明到谷雨间,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炒制一公斤干茶需采6万个左右的芽叶。主要工艺分:鲜叶摊放、杀青、理条、挺直、烘干等五道工序。理条和挺直是举岩茶成形的关键工序,炒制的特点是以烘为主,炒烘结合,既保持原有茶芽特色,又在锅炒中稍加手压,使成茶独具风格。具体方法是:
    摊放:鲜叶进厂后经过6—8小时的室内摊放,使其丧失部分水分,利于保色和做形。
    杀青:在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20℃左右,投入摊叶100克左右,采用竹丝帚上下翻动,使芽叶杀匀杀透,不焦芽不焦边,无红梗红叶。
    理条:在平锅内进行,锅温先高后低,一般为80—60℃,投叶量为150—200克杀青叶,采用抖、抓、捺手法,交替进行,达到条索直而细紧的目的。当芽叶有刺手感即起锅回潮摊凉,历时10分钟左右。
    挺直:在斜锅内进行,锅温70℃左右,目的是继续做形和蒸发水分。通过挺直手法炒制,使芽叶更加直挺紧结稍扁,当干度达八成左右即起锅摊凉,历时6分钟左右。
   烘干:焙笼烘干,分初烘和足烘两个过程。目的是蒸发水分,固定形状,增进香气。初烘烘温70—80℃,烘至九成干下烘摊凉。足烘烘温50—60℃,要求文火慢烘,烘至足干,茶香透发,手捻成粉未,含水量6%左右为宜,历时2小时左右。
    婺州举岩,茶条紧直略扁,茸毫依稀或见,色泽银翠交将辉,香气清香持久,具有花粉芬芳香味,滋味鲜醇甘美,汤色嫩绿清亮,叶底嫩绿匀整。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32、宝洪茶
   宝洪茶又名十里香茶,1980年评为云南省级名茶。
   莹洪茶产于云南省宜良县城西北5公里外的宝洪寺,唐朝期间由福建开山和尚引进福建小叶种种植而成。据1948年《新纂云南通志》载:“滇茶除普洱茶外,有宝洪茶,产宜茶……为该地之极品”。可见,宝洪茶早已是云南宜良的特品,为高香型的名茶之一。
    茶树多分布在宝洪寺四周的宝洪山上,这里海拔高约1000多米,林木交荫,云雾重,日照短,漫射光多,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6.3℃,土壤肥沃,土层深厚,腐殖质和矿物质含量丰富。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利茶树的生长,有利芽叶有效成份的形成和积累,为形成香味特异的宝洪茶奠定了物质基础。
    宝洪茶采摘精细,具有开采早、采期短、采得嫩三大特点。每年春分后清明前开始采摘,清明时采摘结束,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采回的鲜叶薄摊在竹簸箕内,摊放3—5小时,使其散发部分水分,去除青草气,便于炒制。
    宝洪茶炒制方法酷似龙井茶,曾有宜良龙井茶之称,主要工艺分杀青、摊凉回潮、辉锅三道工序。炒制手法有抖、掳、抓、扣、揿、压、推、磨八种。炒制时根据鲜叶老嫩、含水量高低成形程度灵活变换,因势呵成。
   杀青:是蒸发水分,钝化酶活性和初步做形的过程。当锅温140℃左右,在铁锅上涂少许柏油,使锅面光滑,待青烟消失,投入500—700克摊青叶,开始用单手掳翻高抖手势,当散发一定水分后,降低锅温至60℃左右,逐渐改用抓、扣、揿、抖手法进行造形,用力由轻到重,达到理直茶条、揿压成形的目的,炒至七、八成干时,起锅摊凉,历时12分钟左右。
    辉锅:目的是进一步做形和干燥。当锅温50—60℃,投入杀青回潮叶,1.5公斤左右,开始采用抖、抓、掳手法,将青锅叶抖散、抓齐、理直成条,待茶叶全部柔软,有热手感时改用压、推、磨手法,进一步做形,将茶叶压扁、磨光,炒至扁平光滑,茸毛脱落,折梗即成粉未时,起锅摊凉,分筛割头除未,匀堆装箱。
    宝洪茶香特异,人们流传着“屋内炒茶院外香,院内炒茶过路香,一人泡茶满屋香”的说法。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扁直平滑,形似杉松叶,隐毫稀见,色泽绿翠,香气高锐,味浓鲜爽,汤色黄绿清澈,叶底肥嫩成朵。
    宝洪茶性寒,贮藏1—2年后的陈宝洪茶有清火解热的药理功能,因而颇受消费者的喜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veket官方网站论坛,veketx官方网站论坛,微器人 ( 粤ICP备 11052856 )

GMT+8, 2025-5-9 15: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