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ket官方网站论坛

veket

 找回密码
 要注册
搜索
楼主: dolphinyang

[分享] 绿茶简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松萝茶名的来历,清代宋永岳《亦复如是》中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云:制艺名家讳焕龙到松萝山,问茶产于何处,僧引至后山,只见石壁上蟠屈古松,高五、六丈,不见茶树,“僧指示曰,茶在松桠,系鸟衔茶子,堕松桠而生,如桑寄生然,名曰松萝,取茑与女萝施于松上意也。复叩其摘采之法,僧以杖叩松根石罅而呼曰,老友何在,即有二、三巨猿跃至,饲以果,猿次第升木采撷下”。以上故事不可信以为真。松萝茶实因产松萝山而得名。
据当地老年人回忆,1920年以前,松萝山上寺庙完好,僧人众多,主持佛事活动,栽培和采制松萝,香客云集,热闹非凡,每年清明谷雨季节,茶商睐名而来,采购松萝,作药疗疾,其后因社会动乱渐衰。
1938年江苏潜阳巨贾吴筱竹,慕松萝之名,以重金在山上创建“松萝垦殖工学团”,主持松萝生产经营。其后转由吴巧祥集资成立“松萝商社”经营,直到40年代未期。
松萝山位于城北约15公里,与(王郎)源山、天宝山、金佛山相望,最高峰海拔882米,茶园多分布在海拔600—700米之间,山势险峻,崖悬壁峭,松萝交映,连绵数里,风景秀丽,“松萝雪齐”为休宁海阳八景之一。山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壤为杂有风化成片状碎石的乌沙土,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生长。
松萝茶的采制技术,早在三、四百年前就达到精湛的程度。明代闻龙《茶笺》记载:“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色香味俱减。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现今屯绿炒制技术,就是在此规范的基础上,而发展完善的。松萝茶目前的采制技术与屯绿炒青相似,但要求比较严格。松萝茶于谷雨前后开园采摘,要求采一芽二、三叶,鲜叶采回后要经过验收,不能夹带鱼叶、老片、梗等,并做到现采现制。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松萝茶古今闻名,与其品质独特是分不开的。明代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有:“近日徽有送松萝茶者,味在龙井之上,天池之下。”明代谢肇制《五杂俎》去:“今茶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  山介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清代冒襄《山介茶汇抄》云:“计可与罗山介敌者,唯松萝耳”。清代江澄云《素壶便录》中亦云:“茶以松萝为胜,亦缘松萝山秀异之故。山在休宁之北,高百六十仞,峰峦攒簇,山半石壁且百仞,茶柯皆生土石交错之间,故清而不瘠,清则气香,不瘠则味腴。而制法复精,故胜若他处产也。”又云:“徽茶首推休宁之松萝,谓出诸茶之上,夫松萝妙矣。“清代吴嘉记在《松萝茶歌》中有”松萝山中嫩叶荫,卷绿焙鲜处处同”。赞誉松萝茶品质的诗句。
松萝茶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卷匀壮,色泽绿润,香气高爽,滋味浓厚,带有橄榄香味,汤色绿明,叶底绿嫩。明代熊明遇《罗山介茶记》中说,松萝茶区别于其他名茶的显著特点是“三重”:色重、香重、味重,即色绿、香高、味浓。松萝茶分1—3等。
松萝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古医书中多有记载。《本经蓬源》云:“徽州松萝,专于化食。”吴兴钱宋和《慈惠小纶》云:“病后大便不通,用松萝茶三钱,米白糖半钟,先煎滚,入水碗半,用茶叶煎至一碗服之,即通,神效。”《梁氏集验》云:“治顽疮不收口,或触秽不收口,上好松萝茶一撮,先水漱口,将茶叶嚼烂,敷疮上一夜,次日揭下,再用好人参细未拌油胭脂涂在疮上,二、三即愈。”1930年赵公尚编著的《中药大辞典》记载:“松萝茶产地徽州,功用:消积、滞油腻,消火、下气、降痰。”近年来,一些高血压、肾炎等患者试服松萝茶治疗,症状有所减轻。“沁脾芬芳胜绿金,松萝灵秀朵奇珍,三杯能解千日醉,还我龙马好精神。”这是一位老者在服用松萝茶后血压下降,写的一首《茶颂》,以赞美松萝茶疗疾之功效。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16、老竹大方
大方创制于明代,清代已入贡茶之列。据《歙县志》记载:“明隆庆(公元1567—1572年)年间,僧大方住休宁松萝山,制茶精妙,群邑师其法。然其时仅西北诸山及城大涵山产茶。降至清季,销输国外,逐广种植,有毛峰、大方、烘青等目。”大方茶相传为比丘大方始创于歙县老竹岭,故称为“老竹大方”。距今已 400余年。
老竹大方产于安徽歙县东北部皖浙交界的昱岭关附近,集中产区有竹铺、三阳坑、金川,品质以老竹岭和福泉山所产的“顶谷大方”为最优。与歙县毗邻的浙江临安也有少量生产。产区境内多高山,属天目山脉,北面的清凉峰海拔为1787米,产地山峦重叠,青峰插云,岗崖纵横,溪涧网布,海拔在1300米以上的有:老竹岭头、石坑崖上、翠屏山、黄平圩、福泉山、老人岩、仙人峰、鸭子塘等。群峰竟翠,涧水常流,茶树多生于高崖石隙里和山间幽谷中。年平均温度16℃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80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有机质多,生态条件十分优越。
“顶谷大方”在谷雨前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一般大方于谷雨至立夏采摘,以一芽二、三叶为主。鲜叶加工前要进行选剔和摊放。
大方茶的炒制分:杀青、揉捻、做胚、拷扁、辉锅五道工序。、
杀青:杀青与制手工炒青基本相同,每锅投叶量1公斤左右,杀青程度要求稍嫩。
   揉捻:多用手揉,现在也有用小型机揉的,揉捻时间较短,压力宜轻,初步形成匀直的条形即可。
   做胚:锅炒做胚用桶锅,锅温120—140℃,每锅投叶1.5—2公斤。下锅后双手勤翻快抖,促使水分散失。炒到叶不粘手时,在锅壁上涂沫少量茶油或豆油,使锅壁光滑,开始拷拍。用双手沿锅壁拷拍茶叶,结合整直茶条,使外形逐渐扁平紧直。当水分散失到可基本定型时,起锅摊放。待叶质回软后,开始拷扁整形。
    拷扁:锅温90—100℃,每锅投叶约1公斤。先在锅壁上涂油,叶子下锅后,伸直手掌带动茶坯在锅壁上下扳拷搭炒,并用手掌在锅壁上拍打茶坯,结合理顺茶条。当茶坯紧直平扁定型(似韭菜边),即可出锅。摊放后锅。
    辉锅:辉锅温度60—70℃,方法怀拷扁基本相同,但动作宜轻,手掌随茶拷荡,促时表面光滑,防止断碎。当茶叶含水量减少到5%左右时,出锅冷却,装罐密封贮藏。
   大方茶产区范围不大,但产量颇多。其中“顶谷大方”为近年来恢复生产的极品名茶,其中“顶谷大方”为近年来恢复生产的极品名茶,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扁平匀齐,挺秀光滑,翠绿微黄,色泽稍暗,满披金毫,隐伏不露;汤色清澈微黄,香气高长,有板粟香,滋味醇厚爽口,叶底嫩匀,芽叶肥壮。普通大方色泽深绿褐润似铸铁,形如竹叶,故称“铁色大方”,又叫“竹叶大方”。现在,大方按品质分顶谷大方和普通大方(又分6级12等)。
    大方茶还可精制加工窨制成“花大方”,如“珠兰大方”、“茉莉大方”。由大方自然品质好,吸香能力强,窨成花茶后,颇有特色。花大方还具有名茶风格。茶香茶味调和性好,花香鲜浓,茶味醇厚。不窨花的常称为“素大方”,在市场上也颇受欢迎。近年来日本医药办宣称大方茶有减肥健美功效,而冠以“健美茶”之美名。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17、敬亭绿雪
   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中记述:“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据记载:东晋司马睿时(公元317—322年)温   官于宣城,进贡茶一千斤,贡茗三百斤。这是宣城生产贡茶最早的历史记载。
    清代陆廷灿《续茶经》中引《随见录》云:“宣城有绿雪芽,亦松萝一类,又有翠屏等名色。”《宣城县志.光绪本卷六》说:“松萝处处皆有,味苦而薄,然所用甚广,敬亭绿雪茶,最为高品。”
    敬亭绿雪始创于明代,其产地敬亭山自古以来为宣城近郊名胜。唐代诗人李白《独坐敬亭山》诗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凡历代到过敬亭山的文人墨客,都曾作诗赞咏。名山名茶,相得益彰。
    敬亭绿雪茶名的由来,有三种传说。一曰:有一位姑娘叫绿雪,她心灵手巧,采茶不用手摘,而是用嘴衔。有一次她在悬崖上采茶,失足身亡。为了纪念她,敬亭山得名“绿雪”。二曰:开汤后,茶杯上云蒸雾蔚,冉冉上升,浮起团团祥云,杯中雪茶飞落,犹如天女散花。这天女传说就是那绿雪姑娘。三曰:冲泡后,杯中茶叶朵朵,垂直下沉,伴随着白毫翻滚,好似“绿树丛中大雪飞”而得名。一民间传说,二说富有神话色彩,三者则名实相符。
    恢复敬亭绿雪的研制工作自1972开始,1978年通过审评鉴定。1982年和1987年分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和省名优茶证书。
    敬亭绿雪产地宣城县敬亭山,属黄山余脉,原名昭亭山,又名查山,风景幽雅秀丽,山上因有敬亭而得名。山高280米,两峰耸立,茶树生长在这两峰之间的阴山上,尤以一峰庵一带石缝中所产之茶品质最佳。这里崖悬壁峭,云雾笼罩,气候温润,泉水潺流,土层深厚,土质肥沃,芳草遍地,百花吐香,是名茶品质形成的良好生态环境。、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敬亭绿雪在清明至谷雨采制,采制期一般在15天左右。这里的茶农说:“清明采的小,谷雨抹不了。”意思是要早采嫩摘。《宣城县志》有一首雪采茶歌:“一塌松荫路,因贪茶候间,呼朋争手摘,选叶入云还。竹色翠连屋,林香清满山,座看归鸟静,月出半峰间。”敬亭绿雪采摘一要争时间,二要上高山,三要进行选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大小匀齐,芽齐叶尖,形似雀舌。采制技术还要做到以下四点:一要做到对夹叶、鱼叶、老叶、紫芽、病虫叶、焦边叶等六不采;二要做到轻采轻放,勤采勤放,防止鲜叶变质;三要做到及时摊放,采回的鲜叶薄摊待制;四要做到当天鲜叶当天制完。
    敬亭绿雪的制造分杀青、做形、烘干三道工序。
杀青:锅温要求130—140℃,每锅投叶200—250克。先抖炒2分钟左右,再抖闷结合。杀青适度,起锅摊凉。
做形:锅温60℃左右,手法分搭拢和理条。搭拢是四指并拢与拇指并用,使杀青叶在掌心内做形时不滑出虎口,成其雀舌雏形。理条是运用腕力和指力,使叶子在锅内往复地理直茶条。搭拢和理条,有分有合,根据叶色、叶形、叶温的变化而定。做形手势要求“轻、重、轻”,“快、慢、快”,以免发生黑条、脱亮、碎芽、蕉点。当形成雀舌形,约四成干,即可出锅。
烘干:分毛烘和足烘。毛烘用四只烘笼,开始温度110℃,以后依次下降。下烘后摊凉产半小时左右,转入足烘。足烘采用暗火,低温长烘,温度60℃左右。足干后过二、三天,再复烘一次,装罐封口。
敬亭绿茶风格独特,有词云:“酌向素瓷浑不辨,乍疑花气卜山泉,今罕见”。又据傅宏镇《茶名大成》记载:“敬亭绿雪产安徽宣城敬亭山,茶品细嫩,有白毫处其上,不易多得。”《宣城县志》中也载有许多文人学士之赞许。现录诗两首为证:“馥馥如花乳,湛湛如云夜,将茶煮江水,不改江水白,问此来何方,言出君故乡,故乡嵯峨,托根出山阿,枝枝轻手摘,贵争不贵多,念我骨肉亲。欲归会无因,游子乐故物,惆怅江南春”。(施润章《题叔父寄敬亭山茶》)“持将绿雪比灵芽,手制还从座客夸,更着敬亭茶德颂,色澄秋水味兰花。”(梅庚《咏绿雪茶报愚山》)。
敬亭绿雪形似雀舌,挺直饱润,色泽翠绿,身披白毫。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清鲜持久,滋味醇和爽口,叶底嫩绿成朵。饮评者有诗赞誉:“形似雀舌露白毫,翠绿匀嫩香气高,滋味醇和沁肺腑,沸泉明瓷雪花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veket官方网站论坛,veketx官方网站论坛,微器人 ( 粤ICP备 11052856 )

GMT+8, 2025-5-9 15: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