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ket官方网站论坛

veket

 找回密码
 要注册
搜索
楼主: dolphinyang

[分享] 绿茶简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13、径山茶
径山茶又名径山香茗,为浙江省传统历史名茶之一。
径山产茶品质优异。“茂钱唐者,以径山稀,今天目远胜径山……,洞霄次径山”(田艺蘅《煮泉小品》)。“钦师尝手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他产,今径山茶是也”。“产茶之地,有径山四壁坞及进里山坞,出者多佳品,凌霄峰者尤不可多得。大约出自径山四壁坞者色淡而味长,出自里山坞者色而味薄”(《继余杭县志》)。说明径山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朝开寺僧法钦,产于径山四壁坞者品质较好,尤以凌霄峰之产品最佳。
径山位于浙江省余杭、临安交界处,有东西两径,东径通余杭、临安交界处,有东西两径,东径通余杭,西径连临安的天目山,故又有“双径”之称。径山有凌霄、堆珠、鹏博、晏坐、御爱五大峰,茶树多分布在峰谷的山坡中。这里群峰环抱,云罩雾浓,森荫蔽日,日照短,昼夜温差大,常年日照时数不到1800小时,年降雨量1600—1800毫米,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2—4%,土层深厚,表土层24—40厘米,芽叶有效成分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为4760mg%,其中茶氨酸含量达1751mg%,高于一级杭炒青茶含量一倍左右,为径山茶品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径山茶采制技术考究,嫩采早摘是径山采摘的特点。径山茶以谷雨前采制品质为佳。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通常一公斤“特一”径山茶需采6.2万个左右的芽叶。
径山茶属烘青型绿茶。手工炒制,小锅杀青,扇风散热是径山茶的加工特点。具体工艺分;鲜叶摊放、小锅杀青、扇风摊凉、轻揉解决、初烘摊凉、文火烘干等几道工序。
径山泉水颇多,有龙井泉、金鸡泉等,以龙井泉水泡茶最好。清代魏源《自天目径山寺》云:“左泉右泉照石影,出谷入谷聆泉声。远石绿青近山碧,大泉钟馨小泉琴。”宋代著名茶叶大师襄游径山时“见泉甘白可爱,汲之煮茶”。据《临安县志》载,清代张京元品饮径茶后赞道:“泉清茗香,洒然忘疲。”
径山在唐、宋时为江南的旅游胜地,又是江南禅林之冠,日本佛教高僧曾来径山研究佛教,他们回国时将径山的茶籽、饮茶器皿和径山寺内一种“茶宴”礼仪传到日本。今天日本生产的本山茶(安培茶),就是当时圣一禅师从中国带去的茶籽繁殖的。现在日本的“茶道”也是由径山寺“茶宴”的一套礼仪逐渐发展而成的。可见,径山的名山、香茗、名泉、古刹在历史上是相当著名的。正如唐代诗人皇甫冉《送陆鸿渐山人天目采茶诗》中所说:“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饮石泉清。寂寞燃灯夜,想思一馨声”。
径山茶条索纤细苗秀,芽峰显露,色泽绿翠,香气清幽,滋味鲜醇,汤色嫩绿莹亮,叶底嫩匀明亮,经饮耐泡。清代金虞在《径山采茶歌》中赞道:“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不如又径加清绝,天然味色留烟霞”。
径山茶自1978年恢复生产以来,在省、市名茶评比会中连续三年蝉联冠军,荣获最佳名茶、全国名茶称号,并获得特别奖。
目前,径山茶已初具规模,建立了名茶基地,年产量达1000公斤左右。产品销往北京、南京、上海等各大中城市,还远销日本,受到消费者高度赞赏。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14、涌溪火青
   “泾川涂茶,芽细色白味香,为上供之物”。这是清代陆延灿《续茶经》中,引自《随见录》关于泾县产茶的一段记述。原书作者和写作年代不详。溯本探源,泾县在明未清初就盛产名茶了,除了细嫩多毫味香的泾川涂茶餐,泾县还产有名目繁多的其他名茶。如徐珂《可言》(1924年)有关石井茶的记述颇详:“胡惠生,泾县人,有文学,尝以其乡之石井见馈,饮而甘之,味至厚,以视吾杭龙井之明前雨前,色不及时香相若也,殆坑口所产欤?其叔朴安语予云,泾之茶名繁矣,皆系之以地。县志所载,惟白云一种,产白云山,今则满境蓬蒿,一林荆棘,不复有茶。晚近似来,茶之著名者为石井,涌溪次之,石井、涌溪皆在黄93山麓,石井尤深邃,两峰夹立,俗曰坑。茶产石罅,随山上下,天地皆青,疑非人境。杭州西湖之狮子峰,犹不兔有烟火气,茶有坑口坑底之别,坑底者尤难得,色香味更佳。作伪者率以近坑之茶紊之。”因清代涌溪火青就很有名,这里所说的产于石井和涌溪一带的石井茶,可能就是“涌溪火青”。
    据考证,涌溪火青起源于明朝。关于它的来历,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涌溪有一位名叫刘金的秀才,外号罗先生,一年春天在涌溪弯头山发现一株“金银茶” (半边黄叶半边白叶的茶树),便采回细嫩芽叶创制成“涌溪火青”,后时贡皇帝,火青随之广为传名。另据《泾县志》记载:清顺治二年(公元1646年)“由磨盘山南起至涌溪,广阔三十余里,多产美茶并杉木。”可见三百多年前,涌溪茶就相当有名了。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火青年产量有百余担,为火青生产的最盛时期。有人推断,“火青”是由“烚青”演化而得名,由屯绿炒青吸收珠茶制法技术发展创制而成。目前屯绿产区仍称“炒干”为“烚干”火青的烚干特别精湛,是目前其他炒青类绿茶炒干技术无法相比的;火青制造技术之精华在于炭火烚干。古有诗云:“摘来岭上白云赊,夜烛风前处土家,三月报残春未头,东园谗说锻梅花”。
    火青产于泾县涌溪的丰坑、盘坑、石井坑、湾头山一带,其中丰坑的团结岩、阴上岩、岩脚下;盘坑的鸡爪坞、兰花坑、饭井石;石井坑的鹰窝岩等地的茶叶自然品质为上。产区境内黄96山属黄山余脉,海拔1175米,为泾县最高峰,山势雄峭,溪流奔放,竹木苍翠,风景秀丽。涌溪河汇境内七十二条山溪,常年清泉长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5℃,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茶园土壤为乌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和氨磷钾含量丰富,为茶树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火青采摘期的一般自清明到谷雨,采摘要求“两叶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齐整,朵朵匀净”。即采摘八分至一寸长的一芽二叶,个头要均匀,芽叶要肥壮而挺直,芽尖和叶尖要拢齐,有锋尖,第一叶微开展仍抱住芽,第二叶柔嫩,叶片稍向背面翻卷。涌溪柳叶种是适制涌溪火青的优良品种资源。采回的鲜叶,要严格拣剔,做到 “十二不要”,鱼叶、病虫叶、阔叶、芽叶不并齐及节间长的叶、“半边翘”的叶、对夹叶、老叶、团叶、破碎叶、单片叶、受冻叶、芽头萎缩及超过长度的叶,一概不要。鲜叶要摊放6小时左右付制,当天鲜叶当天制完。
    火青制造工序分杀青、揉捻、炒头坯、复揉、炒二坯、摊放、掰老锅、分筛等工序。全程约20小时左右。
    杀青:用直径46厘米的桶锅,锅温140—160℃左右,投叶量1.5—2公斤杀青时间6—7分钟,杀青程度要掌握适当偏嫩,杀青叶不能有泡点和焦边。出锅后抖散水汽,及时揉捻。
    揉捻:双手轻轻团揉,用力不宜过重,达到初步成条和挤出部分茶汁即可。
    炒头坯:炒头坯用桶锅,锅温100—110℃,投叶量为0.8公斤左右揉捻叶,快速抖炒,散失水分,炒到茶不粘手即可。出锅复揉,继续炒二坯。
    炒二坯:锅温80—85℃,每锅投入复揉叶1—1.5公斤,慢慢炒烚做形,多炒少抖,至茶叶弯卷,形成虾形,即可出锅。摊凉3—5小时左右,即可掰老锅。
   掰老锅:火青腰圆的外形是在掰老锅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这是最关键的工序。开始时锅温55℃左右,随后慢慢下降到40℃左右。为保证供热稳定,要求用木炭作燃料。投叶量开始每锅4—5公斤,中间进行二次并锅,以利做到紧外形。全程时间约10—12小时。全凭双手操作,使茶叶在锅内压、挤、推、滚、翻、转、烚炒动作宜轻,防止茸毛脱落,烚炒次数宜少,开始每分钟10余次,随后减少到每分钟5—6次。烚炒温度之低、时间之长、投叶之多、速度之慢、动作之轻,均为炒青类绿茶之最,可谓名符其实的“低温长烚”。烚炒到含水率7%,颗粒成形,表面光滑,色泽绿润,即可出锅。出锅前半小时适当提高锅温,以发展香气。成茶用手筛“撩头挫脚”后,即为正品火青。
    涌溪火青久负盛名。清代“扬州八怪”诗人王巢林,饮尝涌溪火青后,顿觉六腑芬芳,诗兴大发,挥毫抒情曰:“不知泾邑山之崖,春风茁比此香灵芽;两茎细叶细雀舌卷,蒸焙工夫应不浅;宣州诸茶此绝伦,芳馨那逊龙山春;一欧瑟瑟散轻蕊,品题谁比玉川子;共向幽窗吸白云,令人六腑皆芳芬;长空霭霭西林晚,疏雨湿烟客忘返。”对涌溪火青茶之质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涌溪火青茶分1—3等,其外形颗粒腰圆,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白毫隐伏,毫光显露,花香浓郁,鲜爽持久,滋味醇厚,爽口甘甜,汤色嫩绿徽黄,鲜艳明亮,叶底嫩匀,杏黄有光泽。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绿茶之品质之因素,概言之约有下列四项:(1)原料,(2)初制(3)精制(4)贮运。绿茶品质之优劣,多半决定于原料之优劣,没有优良之原料,无论制造技术如何优良,均无法得到优良品质之绿茶。
    影响原料品质因素,有下列数项:
    (1)品种:对于茶叶之形状,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叶底,以及宜制茶之种类,及制造之方法,均有深切之影响。(2)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雨量,风及风向,日照,云雾等项。对于成茶之成分暨香味,均有影响,即对宜制茶之种类,与制造方法,亦有相当关系。(3)采摘:包括采摘之时期,方法,标准,气候,时间诸项,对成茶品质影响最大。(4)土壤:对于成茶之成分及香味,形状,均有影响。(5) 肥料施用。(6)茶园之管理。(7)病虫害防治。(8)遮荫。(9) 海拔及地势。(10)树龄。(11)季节。(12)采后之处理。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15、休宁松萝
   松萝茶历史悠久,在明代已盛名远播。明代许次纾《茶疏》记载:“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浓郁,……”明代沈周《书芥茶别论后》中有“新安之松萝”的记载。新安和歙州都为当时的郡名,后世因以新安作为歙州、徽州所辖地的别称。明代徐渭《刻徐文长先生秘集》中,将松萝茶列为当时三十种名茶之一。
关于松萝茶的炒制方法,最早记载见于明代罗禀《茶解》中。一曰:“松萝茶出休宁松萝山,僧大方所创造。其法,将茶摘去筋脉,银铫炒制。今各山悉仿其法,真伪亦难辨别”。这里明确指出了松萝茶产地,但由于其他山场仿制,已真假难分了。二曰:“家孝廉兄有茶圃,……所产茶,实用蒸法如山介茶,弗知有炒焙揉挼之法,予理鄣日,始游松萝山,亲见方长老制茶法甚具。”
    明代冯时可《茶录》记述:“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是茶,始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造法,其后于徽之松萝结庵,采诸山茶于庵焙制,远迩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实非松萝所出也。是茶,比天池茶稍粗,而气甚香,味更清,然于虎丘,能称仲,不能伯也”。明代饮茶萝茶已成时尚,其香味比虎丘茶、天池茶好,在市场上竞争力强,价格看涨,同时也出现了不是松萝山所产的假松萝茶。
《歙县志》写道:“旧志载明隆庆间(公元1567—1572年),僧大方住休之松萝山,制法精妙,郡邑师其法,因称茶曰松萝,……”歙县茶有的虽“本轶松萝上”,因系仿松萝制法,也概名松萝茶。例如当时歙县的紫霞山茶,可称为“最上品”,也称为松萝茶。与松萝山毗邻的歙县北源茶,又称为北源松萝,以享其名也。清代乾隆间《婺源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茶,常品为多。其云松萝茶者称佳品。……松萝山在休邑,借名耳。”婺源绿茶久享盛名,也借用松萝茶名,称婺源松萝。《休宁县志》载:“邑之镇山曰松萝,远麓为(王郎)源,多种茶,僧得吴人郭第制法,遂名松萝,名噪一时。茶因踊贵,僧贾利还俗,人去名存。士客索名松萝,司牧地以应,徒使市肆伪售”。(王郎)源山僧人,仿松萝茶制法,所以(王郎)源山的茶叶也叫松萝茶,又称(王郎)源松萝。因为茶价好,僧人弃佛事经营茶叶去了,其因“贾利”也。一些士大夫阶层和文人墨客要松萝茶,当地掌管松萝茶的官员,“无以应求”,因此市场上出现假松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veket官方网站论坛,veketx官方网站论坛,微器人 ( 粤ICP备 11052856 )

GMT+8, 2025-5-9 15: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