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ket官方网站论坛

veket

 找回密码
 要注册
搜索
楼主: dolphinyang

[分享] 绿茶简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3、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是我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抚臣宋荦购此茶以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时奉矣。” 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又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杀人’,产碧螺者尤佳,名“碧螺春’”。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是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有名声显赫了。也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称由来如何,该茶历史悠久,早为贡茶是毫无疑议的了。
     碧螺春产于江苏县太湖洞庭山,洞庭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是宛如一人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两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茶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 “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春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 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优越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采回的茶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9时采,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杀青:在平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揉捻:锅温70—75℃,采用抖、砂、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汁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烘干:采用轻搓、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进,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碧螺春分为7级,芽叶随1—7级逐渐增大,茸毛逐渐减少。炒制锅温、投叶量、用力程度,随级别降低而增加。即级别低锅温高,投叶量多,做形时用力较重。
   碧螺春的品质优异,据清未震钧(1857—1918年)所著《茶说》中道:“茶以碧萝(螺)春为主,不易得,则苏之天池,次则龙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见,碧螺春在历史上就荣以为冠。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茶叶)三鲜”(色、香、味)之称。当地茶农对碧春描述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茶香果味,鲜爽生津。”
    品尝高级碧螺春颇有情趣。品茶时,采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先冲开水后放茶。或用70—80℃的开水冲泡。当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时间“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茶在杯中,观其形,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清香、香郁、回甘,真是其贵如珍,宛如高级工艺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贮藏方法十分讲究。传统的贮藏方法是纸包茶叶,袋装块状石灰,茶、灰间隔置缸中,加盖密封吸湿贮藏。随着科学的发展,近年来亦有采用三层塑料保鲜袋包装,分层紧扎,隔绝空气,放在10℃以下冷藏箱或电冰箱内贮藏,久贮年余,其色、香、味犹如新茶,鲜醇爽口。
     如今,碧螺春畅销国内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区,远销美国、德国、比利时、新加坡等国家。碧螺春茶区每到采茶季节,春意盎然,满山苍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4、蒙顶茶
   “蜀上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几树惊初暧,群篮竞摘新。苍条寻暗粒,紫萼落轻鳞。的砾音琼碎,蓬松绿趸均。温洪防炽炭,重碾敌轻尘。惠锡泉来蜀,乾崤盏自泰。十分调雪粉,一啜咽云津。沃睡迷无鬼,清吟健有神。冰霜凝入骨,羽翼要腾身。落落真贤宰,堂堂作主人。玉川喉勿涩,莫厌寄来频。”这是北宋诗人文同(1018—1079年)对四川蒙顶茶的描述。诗人不仅对蒙顶茶的高雅品质大加赞赏,对此茶的采摘、加工、焙制也作了细致的叙。在采摘时,要到茶丛中“苍条寻暗粒”,可见芽叶之细嫩;又提出要文火慢烤,“漫烘防炽炭”,不然是要烘焦的;加工后的茶叶,纤细如发、色绿、条索完整均匀;诗人特别计究蒙顶茶的泡饮,用的水是“惠锡泉来蜀”,说明是用江苏无锡惠山泉水,并“乾崤盏自秦”,是用陕西的乾崤盏盛茶的。饮了这种茶,驱走了睡魔,使人觉得健壮有神,清凉入骨,甚至有“二腋清风生,我欲上青天”之感。最后诗人还希望这样的好茶常寄点来。
    “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蒙顶茶由于品质特殊,历代文人大学士留下了不少称颂蒙顶茶的诗篇。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琴茶”一词中,曾有:“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之句。《渌水》系琴曲名,颇为有名。唐代诗人杜甫曾把《渌水曲》称为:“浩歌《渌水曲》,清绝听者愁”。白居易在“琴茶”中,把蒙顶茶与《渌水曲》相提并论,说明白氏对蒙顶茶之酷爱。唐代黎阳王还专门写了《蒙山白云岩茶》诗:“若数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盛赞此茶为“人间第一茶”。
    蒙顶茶名声之盛,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有个才和尚生了重病,吃了不少药,仍未见效。有一天,一位老翁路过告诉他,春分前后春雷初起时,采得蒙山茶,用本地水煎服,能治宿疾。和尚听了老人言,便在蒙山上清峰筑起了石屋,请人住在这里,遵照老翁所授方法,采得了蒙顶茶。煎服后,果见奇效,和尚不仅治好了病,而且眉发绀绿,体格精健,貌似三十余岁的人,返老还童了。于是都说蒙顶茶能治百病,有返老还童的奇功。
    蒙顶茶产于四川省邛崃山脉之间的蒙山。蒙山位于成都平原的西部,地跨名山、雅安两县。山势巍峨,峰峦挺秀,重云积雾,古人说这里是“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尤其是名山西部的雅安县,地处四川盆地西产边缘,受西藏高原大地形的影响,雨量特多,索有 “雨城”之称。古人曾谓:“漏天难望蔚蓝明,十日曾无一日睛,刚得曦阳来借照,阴云又已漫空生”。蒙山有上清、菱角、毗罗、井泉、甘露五顶,亦称五峰,状如莲花。明代徐元禧形容此处是“五顶参差比,真是一朵莲”。山上古木参天,寺院罗列。全名山县计有寺院七十二处。为整个蒙山之一半。峰顶有天盖寺、永兴寺、千佛寺、静居庵等古刹,风景十分优美。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蒙茸香叶如轻罗,自唐进贡入天府”,蒙顶茶远在东汉时代,人们就称它为“圣扬花”、“吉祥蕊”,采制后奉献给地方官。从唐朝开始作为贡茶,一直沿袭到清朝,1000多年间,岁岁皆为贡品。这在中国茶叶史上,也是罕见的。这里还得提及的是,相传在西汉末年,有位甘露普慧禅师,在蒙山中顶即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树,直至清朝雍正年间此茶尚在,据说“高不盈尺,不生(长)不灭”,产量虽不多,但能治百病。这七株普慧禅师栽种的“仙茶”,在汉碑和明、清两代石碑以及《名山县志》中,均有记载。
     蒙顶山上每年采制贡茶,极为讲究。每逢春茶芽头发出,县官即选择吉日,穿起朝服,率领僚属并全名山七十二寺院和尚上山祭拜。烧香礼拜之后,开始采摘,规定只采三百六十叶,送交茶僧负责炒制。炒制时,寺僧还得盘坐俑经,在新锅中翻炒,用炭火焙干,贮入银盒中上京进贡,以供皇帝祀之用,此茶叫“正贡”;稍后采制者,作为皇室成员一般享用。
     蒙顶茶是四川蒙山各类名茶的总称。采制均甚精细,品质均甚优异。其中最著名的有:雷鸣、雾钟、雀舌、白毫、鸟嘴、龙团、凤饼等。现在一些传统名茶多数都保留了下来。其中品质最佳的如“蒙顶甘露”、“蒙顶黄芽”,不仅供国内销售,国外亦享盛名。正是:“万紫千红花色新,春报极品味独新;银毫金光冠全球,叶凝琼香胜仙茗”。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5、顾渚紫笋
    顾渚紫笋产于浙江省长兴县的顾渚山,又名“湖州紫笋”。是我国著名的上品贡茶。
    “凤辇寻春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秦湖州紫笋来”。这是唐代诗人张文规对当时紫笋茶进贡情景的生动描述。说明湖州顾渚紫笋茶,皇帝特别喜爱,所以一听到紫笋茶已经运到宫中的消息,宫女们便立即要向正在“寻春半醉”的皇帝禀报。
     浙江长兴的顾渚山,与江苏宜兴的茶山紧密相连,两地分别生产紫笋茶与阳羡茶,均为珍品。长兴县紫笋茶品质更胜宜兴阳羡茶,进贡量逐年增多。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潮州刺史便在顾渚山侧的虎头岩设立贡茶院,由州官监制。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紫笋茶进贡数量高达三千余市斤;唐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进贡量又增至二万八千多市斤。湖州剌史为了确保贡茶质量,每年立春过后即要进山,直到谷雨,贡茶焙制完毕才离山,自始至终督采、督制、督运。皇室还规定每年第一批茶,必须在清明前十天起程,由陆路快马运送,限清明节前运到京城长安(今西安),叫做“急程茶”,用来在清明节祭祀宗届。从浙江长兴到西安,相距四千里,在唐代的交通条件下,要在十天内送到,实非易事。
    唐代采制紫笋茶的盛况,真像闹元宵一样,顾渚山头人山人海。相传,当时顾渚山谷制茶工匠多达千余人,采茶工竟达三万余人,劳累整整一个月,方可造毕。
    顾渚紫笋茶的品质特别好,唐代诗人钱起夸它比流霞山仙酒还好,饮过以后,俗食全消。当时潮州和常州官府专在顾渚山上,设置了境会亭,每到茶季,两州官员聚集境会亭品尝新茶。白居易在苏州做官时,夜闻贾常州与崔湖州在顾渚山上的境会亭茶宴时,曾寄诗一首,内云:“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茶前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此诗描述了当时境会亭茶宴的盛况,又表达了自己团坠马损腰,身体不适,失去了一次参加境会亭茶宴机会的惋惜心情。
    顾渚紫笋自唐朝广德年间开始进贡,至明朝洪武八年“罢贡”为止,前后历时600余年。
    唐时紫笋茶制作,以蒸气杀青,经“捣、拍、碾压”成饼茶;宋时的紫笋茶,为蒸青后,研膏、模压为龙团茶;明洪武年间罢贡龙团茶,以芽茶作贡茶,即成为烘炒类的条形散茶。自此茶的形态大有改变,根据芽叶采摘大小,分为紫笋、旗芽、雀舌等品类,并由蒸汽杀青改为锅炒杀青。
     明未清初开始,紫笋茶逐渐消失。到20世纪40年代,顾渚山区的茶园大半荒芜凋落,紫笋茶亦停产失传。70年代末为恢复紫笋名茶,浙江长兴县有关单位紧密合作,努力挖掘创新,获得可喜成果。
    顾渚紫笋鲜叶极为幼嫩,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或一芽一叶,炒制0.5公斤干茶,芽叶多达3.6万个左右。鲜叶采回后,需经5—6小时摊放,待含水量降至72%左右、发出清香时炒制。
    加工工艺分为杀青、炒干整形、烘焙三道工序。杀青在锅中进行,要求杀匀杀透。杀青叶出锅后,进行摊凉,再入锅炒干整形,最后烘干至含水量5%左右时下烘,稍经摊凉,包装收藏。该茶系半炒烘类型,既用锅炒,又用烘焙,因而外形紧结,又较完整。香气馥郁,汤色清澈,茶味鲜醇而回味甘甜。自1979年试制以来,历届都被评为部级或省级优质名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veket官方网站论坛,veketx官方网站论坛,微器人 ( 粤ICP备 11052856 )

GMT+8, 2025-5-9 15: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