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ket官方网站论坛

veket

 找回密码
 要注册
搜索
楼主: dolphinyang

[分享] 绿茶简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6、桂平西山茶
     桂平西山茶,又名棋盘石西山茶、棋盘仙茗。在广西的名茶林中,桂平西山茶品质为最。西山载茶始于唐代,到了明代西山茶已享盛名。据《桂平县志》载:“西山茶,出西山棋盘石乳泉井观音岩下,矮株数植,根吸石髓,叶映朝暾,故味甘腴而气芬芳,杭湖龙井未能逮也。”
    西山茶产于广西省桂平县的西山。这里集名山、名泉、名寺、名茶于一地,使西山的景色更加迷人。人们赞美西山的景色,也称赞那色翠味香、遐迩闻名的西山茶。西山茶最高山岩海拔700米左右。山中古树参天,绿林浓荫,云雾悠悠,浔江水色澄碧似锦。乳泉昌莹,冬不调,夏不溢。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树多生长在山腰的奇峰怪石间。确是茶树生长的理想环境。
     勤采嫩摘是西山茶的采摘特点。2月底或3月初开采,一直采到11月份,一年采茶20—30批,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长度不超过4厘米。要求芽叶大小、长短、色泽均匀一致,保持芽叶完整新鲜。通常炒制500克特级西山茶,需采4万个左右芽叶。
     西山茶炒制技术精湛。采用手工炒制,在洁净光滑的铁锅内进行,全程采用抖、翻、滚、甩、拉、拉、捺等多种手法。炒制时按原料老嫩、含水程度、锅温高低及各工序的工艺要求不断变换手法,达到西山茶色、香、味、形的要求。主要工艺分:摊青、杀青、揉捻、初炒、烘焙、复炒等工序。
    摊青:是西山茶农抄制西山茶的传统经验。通过摊青,散失部分水分,有利于做形和色、香、味的形成。通过摊青处理的成品,茶味醇和,茶香鲜爽,色泽翠绿,叶底明亮。摊青时间因气温高低而异,一般春茶摊青7—8小时;夏茶3—4小时。春茶以失水减重10%左右为宜;夏茶以失水减重6—8%为宜。
    杀青:锅温180℃左右,投入摊青叶100克左右,炒1—2分钟后,将锅温降至100℃左右。当叶质柔软,折梗不断,清香显露,即起锅揉捻。历时4—5分钟。
    揉捻:手工揉捻,揉紧茶条。成条率达90%以上为宜。历时20分钟左右。
    初炒:目的是做形和失水。当锅温60—80℃,投入揉捻叶400克左右,运用抖、翻、滚、拉、捺等手法边做形边蒸发水分。揉捻叶下锅后先翻炒至手感热时,再抖散水分。当干度达七成干时,改用滚、拉、捺手法,使条索紧细匀整。当干度达八、九成干时,起锅抖散,上筛烘焙。
    烘焙:采用烘炉进行。烘炉上设置多层烘筛,筛面上垫上透气性的棉纸纸或纱布,将茶叶薄摊在纱布或纸上,摊叶厚度1.5—2.0厘米。烘温先高后低,开始温度约80℃左右,后降为40℃左右,烘至足干下烘冷却。拣剔筛分,拣去茎梗、分清粗细。按级别、大小分级贮藏。
    复炒:复炒是高级西山茶出售前的必需工序。通过复炒达到提香的目的。复炒锅温40—60℃,投叶量每锅250克左右,炒至茶香显扬,茶叶足干时起锅摊凉,包装出售。
    西山茶从1960年后得到很大发展,目前已从原有的零星散植发展到成片的西山风景茶园,年产量已达600公斤左右。产品畅销国内外,得到各方人士的高度赞扬。已故著名壮族诗人黄勇宗曾咏诗道:“乳泉水温西山茶,又香蜜糖又香花,天下名茶我尝过,如今只爱这一家。”马斯云称:“香蔽高岭不是花,乳泉新煮绿春芽,乳泉新煮绿春茶,闲来愿得杯常满,每倚亭台到日斜。”西山茶曾在1982年和1984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名茶。1984年参加了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出, 1988年参加了新加坡博览会展出和日本名古屋中国名茶展览,均得到了一致好评。西山茶真是“香满神州海外驰”。
    西山茶条索紧结,纤细匀整,呈龙卷状,黛绿银尖,茸毫盖锋梢,幽香持久,滋味醇和回甘鲜爽,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经饮耐泡,尤其是采用西山乳泉烹饮更是脍炙人口,饮后齿颊留芳,耐人寻味。常饮西山茶,有健脾壮身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7、南京雨花茶
    提起雨花茶,自然会联想起晶莹圆润的雨花石。雨花茶、雨花石因产于雨台而得名。
    雨花茶创制于1958年。1961年以来曾先后数次荣获省优、部优产品称号,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
    雨花茶销往全国各大城市,1964年开始在国外试销,深受港、澳同胞、新加坡侨胞及国际友人的赞赏。
    雨花茶原产于南京中山陵和雨花台园林风景区,现已扩大到大江南北的“三郊五县”,即雨花、栖霞、浦口3个郊区,江宁、江浦、六合、溧水、高淳等5个县。由全部手工炒制步走向机械化生产,产量达7—8吨,质量逐年提高。
   雨花茶的采摘精细,要求嫩度均匀,长度一致,不采空心芽、病虫芽、紫芽。具体标准是采摘半开展的一芽一叶为原料,当新梢萌发至一芽二、三叶时采下一芽一叶,芽叶长度2—3厘米。特级茶一芽一叶占总量的80%以上。通常炒制500克特级雨花茶,需采4.5万个芽叶。
    采回的鲜叶,在室温20℃左右的条件下进行摊放。通过摊放,散发部分水分,促使茶多酚等生化成分发生轻微的变化,从而消除成品茶的青涩味,增加鲜醇度,摊放厚度2—3厘米。历时3—4小时。
    手工炒制雨花茶,工艺有杀青、揉捻、整形干燥、筛分四道工序。杀青在锅径60厘米的锅内进行。当锅温120—140℃时,投入摊放叶500克左右,掌握 “高温杀青、嫩叶老杀、老叶嫩杀、嫩而不生、老而不焦”的原则。采用“先抖后闷、抖闷结合”的方法。当叶质柔软,折梗即断,透发清香,即起锅摊凉。历时5 —7分钟。
    整形干燥是雨花茶成形的重要工序。当锅温80℃左右,在锅面上涂上少许乌柏油,待青烟消失,投入成条率达80%以上的揉捻叶。先采用抖散翻炒手势,当水分散发部分后,锅温降至60℃左右,开始做形,双掌合搓,边理条,边搓条,再抓条。用力由轻到重,当干度达五、六成干时,提高锅温(70℃),用手满握茶叶,在锅内反复拉条、磨擦,将条索拉直、搓紧、搓圆。当茶叶达到细紧、浑圆、光滑,干度达九成以上时起锅。历时约30—40分钟。
    最后通过圆、抖、飘、筛,分清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分级归堆,再用50℃左右的烘温烘至足干,摊凉进库贮藏保管。
   雨花茶成品分特级、1—4级共五个级别。手工炒制劳动炒制劳动强度较大,功效低,每锅只能炒制250克茶。因此,近年开始进行机械化生产试验,已获得成功。
    紧、直、绿、匀是雨花茶品质特色。最终要求达到:形似松针,条索紧直、浑圆,两端略尖,锋苗挺秀,茸毫隐露,色呈墨绿,香气浓郁高雅,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清澈,叶底嫩匀明亮。沸水冲泡,芽芽直立,上下沉浮,犹如翡翠,清香四溢。品饮一杯,沁人肺腑,齿颊留芳。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8、太平猴魁
     尖茶是安徽省的特产,产于太平、泾县、宁国一带。除普通尖茶外,还有太平魁尖、泾县特尖,近年宁国又创尖茶新产品——黄花云尖。各类尖茶采制技术和茶外形较为相似,而内质却各具风格。太平猴魁为尖之极品,久享盛名。
    太平县(现改为黄山市黄山区)产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以前。清未南京太平春、江南春、叶长春等茶庄,纷纷在太平产区设茶号收购加工尖茶,运销南京等地。江南春茶庄从尖茶中拣出幼嫩芽叶作为优质尖茶应市,一举成功。后来猴坑茶农王老二(王魁成)在凤凰尖茶园,选肥壮幼嫩的芽叶,精工细制成王老二魁尖,现称“魁尖”。由于猴坑所产魁尖风格独特,质量超群,使其他产地魁尖难以“鱼目混珠”,特冠以猴坑地名,叫“猴魁”。191年在南京南洋劝业场的农商部展出,荣获优等奖。1915年又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膺一等金质奖章和奖状。从此,太平猴魁蜚声中外。
    太平猴魁产于黄山市黄山区太平湖畔的猴坑一带,境内最高峰凤凰尖海拔750米,为黄山山脉北麓余胜。这里依山濒水,林茂景秀,湖光山色,交融映辉。茶园多分布在25—40度的山坡上,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猴坑的红椿坞、黄桶坞、黄梅塔、九龙岗、狮形头;猴岗的凤凰尖、板山培、新桩棵、胡家垄;颜家的四方块、青龙山、黄檀树等地块所产的鲜叶,制茶质量最优。这里平均温度14—15℃,年平均降水量1650—2000毫米,土壤大多为千枚岩、花岗岩风化而成的乌沙土,PH值在4.5—6.5之间,土层深厚肥沃,通气透水性好,茶树生长良好,芽肥叶壮,持嫩性强。当地茶树品种90%以上为柿大茶。这个品种分枝稀、节间短、叶片大、色泽绿、茸毛多,是适制猴魁的良种资源。
     太平猴魁的鲜叶采摘特别讲究。谷雨前后,当20%芽梢长到一芽三叶初展进,即可开园。其后3—4天采一批,采到立夏边停采,立夏后改制尖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并严格做到“四拣”:一拣山,拣高山、阴山、云雾笼罩的茶山;二拣丛,拣树势茂盛的柿大茶品种的茶丛;三拣枝,拣粗壮,挺直的嫩枝;四拣尖,采回的鲜叶要进行“拣尖”,即折下一芽带二叶的“尖头”,作为制猴魁的原料。“尖头”要求芽叶肥壮,匀齐整枝,老嫩适宜,叶缘背卷,且芽尖和叶尖长度相齐,以保证成茶能形成“二叶抱一芽”的外形。“拣尖”时,芽叶过大、过小、瘦弱、弯曲、色淡、紫芽、对夹叶、病虫叶不要(即“八不要”)。“拣尖” 时,剔除的芽叶、单叶,均制“魁片”一般上午采、中午拣,当天制完。
    太平猴魁采摘要在晴天进行,雨天一般不采。“拣尖”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短时间摊放,实际上是一种轻度萎凋,使少量失水,便于杀青,同时也有利于内含物的转化,对猴魁香气、滋味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9、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茶产于江西省庐山。这里北临长江,南映鄱阳湖,滨江襟湖,青山巍然,名胜古迹遍布山中,风景非常优美。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云:“庐山秀美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刻画得引人入胜。庐山的确是“匡庐奇秀甲天下。”
庐山种茶,历史悠久。远在汉朝,这里已有茶树种植。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当时庐山梵宫寺院多至300余座,僧侣云集。他们攀危崖,冒飞泉,竞采野茶;在白云深处,劈崖填峪,栽种茶树,采制茶叶。东晋时庐山已成为佛教中心之一,据载,当时名僧慧远,在山上居住三十余年,聚集僧徒,讲授佛学,在山中发展种茶。唐朝时庐山茶已很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往庐山峰挖药种茶,并写下了诗篇:“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鹳是交游”。庐山到宋朝已有洪州鹤岭茶,洪州双井茶、白露、鹰爪等名茶。这时虽然未明确地见到云雾茶的出现,但从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中,隐约可见宋时已有云雾茶了。诗云:“我家江南摘云腴,硙霏霏雪不如”,说明磨中碾成粉未的茶叶,因多白毫,其白胜于雪。看来宋时已有白毫茶是无疑的。到了明代,庐山云雾茶名称已出现在明《庐山志》中,由此可见,庐山云雾茶至少已有300余年历史了。
本世纪50年代以来,庐山雾茶得到了迅速发展,古老的茶山,日新月异。现有茶园5000余亩,分布在整个庐山的汉阳峰、五老峰、小天池、大天池、含鄱口、花径、天桥、修静庵、中安、捉马岭、海会寺、帅家、化城山、青山、通远、八仙庵、马尾水、高垄、威家、莲花洞、龙门沟、赛阳、碧云庵等地。其中尤以五老峰与汉阳峰之间,因终日云雾不散,茶叶品质最好。
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发展,庐山云雾茶制作方法,不断改进。鲜叶原料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长度为3厘米左右。加工工艺分为杀青、抖散、揉捻、炒二青、理条、搓条、拣剔、提毫、烘干九道工序。
杀青:在铁锅中进行,锅温160—180℃,投入鲜叶量为0.5公斤左右,时间约3—5分钟;杀青叶出锅后即行抖散,防止芽叶黄变。
揉捻:在圆簸箕内用双手回转滚揉,成条后,再行抖散。
炒二青、理条和搓条均在锅中进行,边炒干,边成条,炒至茶叶八成干时,略加拣剔,即将茶叶握入手中,利用掌力将茶和相互摩擦,使芽叶中的茸毛坚起,白毫显露,这个过程,叫作“提毫”。最后将茶叶烘干,待茶叶用手捻能成粉未,含水量达6%时下烘,稍经摊凉,装罐收藏。
品质特征为:外形条索紧结重实,饱满秀丽;色泽碧嫩光滑,芽隐绿;香气芬芳、高长、锐鲜;汤色绿而透明;滋味爽快,浓醇鲜甘;叶底嫩绿微黄,鲜明,柔软舒展。
庐山云雾茶由于于品质优良,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现除供应国内的庐山,九江、南昌、山东、上海、北京、武汉等省市以及港澳台等地区外,自1971年开始,还运销日本、德国、南朝鲜、美国、英国等国,深受各地的好评。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10、六安瓜片
“唐、宋史志,皆云寿州产茶,盖以其时盛唐、霍山隶寿州、隶安丰军也。今土人云:寿州向亦产茶,名云雾者最佳,可以消融积滞,蠲除沉疴……”(清道光《寿州志》)。盛唐县为今六安县。可见六安茶是唐代以来就为人所知的名茶之一。
六安瓜片的历史渊源,史料尚无考证。多年来许多茶叶工作者寻根溯源,略有所获。较为可信的传说有两。一是说,1905年前后,六安茶行一评茶师,从收购的绿大茶中拣取嫩叶,剔除梗叶,作为新产品应市,获得成功。信息不胫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闻风而动,雇用茶工,如法采制,并起名“峰翅”(意为峰翅)。此举又启发了当地一家茶行,在齐头山的后冲,把采回的鲜叶剔除梗芽,并将嫩叶、老叶分开炒制,结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见绌。于是附近茶农竞相学习,纷纷仿制。这种片状茶叶形似菱花子,逐称“瓜子片”。以后即叫成了“瓜片”。
二是说,麻阜附近的祝家楼财主,与袁世凯是亲戚。祝家常以土产孝敬。袁饮茶成癖,茶叶自是不可缺少的礼物。但其时当地所产的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满意。1905年前后,祝家为取悦于袁,不惜工本,在后冲雇用当地有经验的茶工,专拣春茶的第1—2片嫩叶,用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所制新茶形质俱丽,获得袁的赞赏。当地茶行也悬高价收买,以促茶农仿制。新茶登市后,蜚声遐迩,连峰翅亦逊色多矣。峰翅品质虽优于大茶,但其采制技术均与大茶相同。而瓜片却脱颖而出,色、香、味、形别具一格,故日益博得饮品者的喜嗜,逐渐发展为全国名茶。、
时过境迁,虚实难辨。但上述两种传说有三点则是一致的,其一:六安瓜片问世于1905年前后,其二:六安瓜子的产地在金寨县麻埠齐头附近的后冲,麻埠已随响洪甸水库的建成而淹没消失。但过去这里曾是六安瓜片的主要集散地;其三:六安瓜片采制技术是在大茶的基础上,汲取兰花茶、毛尖制造技术之精华,逐渐创制成功的。目前在制茶工具及技术方面,仍有许多与大茶相似之处。瓜片产区目前春茶制瓜片,夏茶仍制大茶,形成组合生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veket官方网站论坛,veketx官方网站论坛,微器人 ( 粤ICP备 11052856 )

GMT+8, 2025-5-9 15: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